翠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八大山人为何一夜疯癫江建柱新作破 [复制链接]

1#

重新发现“八大山人”——读江建柱新作《破·戒》有感

作者:黎海滨(《湖北日报》高级记者)

-

6月29日,几个老友在武汉的东湖之滨聚会。江建柱先生带来几本新鲜出炉的《今古传奇》杂志(年第7期),分送给我们。

我双手接过。只见大十六开的杂志封面上,他的历史小说《破·戒》列在醒目的最高处。翻开杂志,头条首发的就是《破·戒》,前后17个章节,整整36个页码,外加2个页码的创作心得。真可谓“重磅推出”!另由季世成先生绘画配图,杨焕亭先生题写标题,更为该篇增色不少。

当夜,我躲进书房,认真捧读《破·戒》,拍案叫好。第二天,又细细品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有味道。联想起十几年来与江建柱先生共事、交往之种种,我不揣冒昧,把阅读感想与感悟如实地记录下来,分享与诸君,聊博一哂。

中国名刊《今古传奇》杂志年第7期~

(一)合理想象,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

说实话,我长期对“八大山人”一知半解。由于生长于穷乡僻壤,读书少见识短,我一直以为“八大山人”是八个人,是一个类似“竹林七贤”般神奇存在的团体。直到上高中,偶然听同学们谈起“八大山人”,我插嘴问了一句:“是哪八个人?”受到鄙夷与白眼,这才恶补了一些有关朱耷(八大山人)的知识。

此次读江先生的《破·戒》,又让大长了见识,让我对八大山人的传奇艺术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江建柱先生的近影与新作~

传说中的八大山人,其实是明末清初的一个艺术家,真实的名字叫朱耷,别号“雪个法师”。他有个大得吓死人的背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第八代孙。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朱耷是一位亦僧亦道、亦画亦诗的人物,他的名号多年来为世人惊叹不已。许多人说,朱耷是一个与梵高齐名的中国艺术家,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就像梵高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一样高。

八大山人与梵高相比,确实有许多共同点:

第一,两人都是划时代的伟大艺术家。

第二,两人对后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三,两人都备受社会统治阶层排斥。

第四,两人都患有精神病。

前三点,大家见仁见智。唯有第四点,却是毫无疑问的。八大山人与梵高两人都是艺术疯子(精神病、疯癫症),并且分别居于精神病中的两个极端。今天的我们,观看梵高的画作,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火一样的激情,他的痛苦隐在激情的烈火之中。观看八大山人的画作,能感受到一股溢出笔墨纸面的冷漠、孤独和痛苦,只觉得他的内心深处犹如一座冰山。

八大山人为何一夜疯癫?他是受刺激而患癫痫,还是装疯卖傻避世逃名?多年来,这个疑问一直没有人破译,被公认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桩令人迷惑不解的疑案。

一代宗师朱耷(八大山人)肖像~

江建柱先生喜爱藏书,十几年来一直对八大山人情有独钟,收集了几十册有关八大山人的画册、诗文集、传记与研究著作。他还从网上下载、复制了余万字的历史资料,试图揭开八大山人出家30年之后突然还俗、后又疯癫成哑、流落街头的十年传奇经历与心路历程。

早在几年前,江先生就告诉我,他要创作“明代三部曲”,第一部就写八大山人。可是,他很痛苦——找来找去,相关资料都是碎片化的,故事链条严重缺失,或者片言只语,或者前后矛盾。怎么写?他一直没法动笔。

“史家之空白,作家大可为也!”

年初,江先生利用一次出差经过南昌的机会,专程去八大山人纪念馆参观,冥冥之中,在蛛丝马迹里终于发现了进入神秘世界的“法门”;再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苦苦追寻,终于寻找到了破译的“密码”——“……我要用作家的合理想象,填补历史资料的空白,解开八大山人的一夜疯癫之谜。”

不得不承认,江先生的想象力超越常人。他围绕雪个法师“破戒”这个大主题,以康熙授意“诛心”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了宋荦(高层人物、康熙身边人)、胡亦堂(中层人物、县令)、罗饭牛(下层人物、两面人)等几个主要人物,以几场“反清复明”打仗展开故事情节,最终,几次起义皆以失败告终,雪个法师“酒”“色”“财”“气”等佛家十戒也接连被破,乃至疯癫流浪。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故事情节因果明晰,逻辑缜密。

好的历史小说,要能够“自圆其说”。从这个角度来讲,《破·戒》是一部高水平、可读性强的历史小说。

《破·戒》的故事情节能自圆其说,得益于江先生的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他前后历时两年,闭关写作数月,阅读数百本书,浏览万字资料,才写出这部《破·戒》。其认真、刻苦的功夫,令我这个老记者深深敬佩。

江先生曾与我在《湖北日报》集团共事过一段时间。对于“合理想象”,我俩有过多次“交锋”。我是保守派,坚持认为新闻叙事、新闻报道(包括纪实文学)不能搞“合理想象”。稍不留神,“合理想象”使用不当,就会导致新闻纪实作品失实。

而江先生则不以为然。他认为,一些现场已经不在,无法得知当事人详细的言行与心理,只有使用得当的“合理想象”,才使纪实作品更加完整与丰满。“合理想象”分三种类型:情景再现;结合常理推断事实细节;根据事实材料,运用夸张法写作新闻。“合理想象”使用的恰当,能使新闻纪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增加新闻纪实作品的可读性。

可能是单薄的新闻体裁再难满足江先生的写作能量,他于前几年离职下海,创办了一家文化公司,可以自由调整大块的时间来写作丰厚的大部头。

现在,他用心创作出了《破·戒》,把自己天马行空的“合理想象”能力,用于填补有关八大山人的事实环节的缺失,可谓恰到好处地填补了历史空白;以小说家之笔力,解开了多年来的中国文化史上一桩令人迷惑不解的疑案。功莫大焉。

读《破·戒》,我忽然想起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江先生把自己的丰富想象力用在历史小说创作上,我以为他用对了路。

江建柱先生的近影与新作~

(二)借古说今,重新发现了八大山人

江先生的历史小说《破·戒》,重新发现了八大山人。而我读《破·戒》,则重新认识了八大山人。

史载,朱耷(八大山人)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出家为僧时期。这个时期,朱耷的绘画艺术特点是写实。

这个阶段,从23岁--55岁,即--年。他当了32年和尚。

明朝灭亡后,年,就在朱耷19岁时,也就是崇祯17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亲手杀死了爱妃和女儿,在景山上吊死了。崇祯的死,标志着明朝的灭亡。这对于朱耷(八大山人)来说,是毕生的痛。他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记下这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崇祯死后,清兵入关。年,朱耷20岁,南昌陷落,朱耷家中90余口人全部被杀,只有他一个人幸运逃出。他在荒山野岭中避难。后来,被人救到一个庙里。

当时,朱耷(八大山人)23岁,剃发为僧,僧名传綮。他在这个时期的绘画,主要是写生画。例如,《西瓜》、《芋头》、《石榴》、《水仙》、《草虫》等等。八大山人这个时期作品的总的特点就是写实。一个小虫,一片叶子,都画得栩栩如生。但是,对情感的表现是不够的。所以,八大山人对这些作品是不满意的。他认为,太过于写实,影响了情感的表现,他为此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

八大山人名画《荷花翠鸟图》~

二是还俗矛盾期。这个时期,朱耷(八大山人)的特点是:对情感十分露骨、率直。

这个阶段,从55岁到65岁,即从年-年。

这十年间,朱耷(八大山人)为何突然还俗?他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又为何一夜疯癫?……江先生的《破·戒》,填补的就是这段不为人知、疑问重重的历史空白。

朱耷(八大山人)疯疯癫癫,回到南昌后经过一年多的调养,才恢复正常,又开始了作书作画的生涯。

此后,他的生活发生了转折。一是靠卖画维持生计;二是他开始使用“八大山人”这个名号,称自己为“驴”或“驴屋”;三是不开口说话了,大书一个“哑”字贴在门上。最后,他对投靠清朝的前明官吏、文人更仇视了。

这个时期,朱耷(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是对情感十分露骨率直地表现,过于直白。

八大山人名画《鱼鸭图》(局部)~

八大山人画作(局部)——翻白眼的鸟~

第三是艺术成熟期。这时期,朱耷(八大山人)的绘画,表现出复杂的情感。

这个阶段,65岁-80岁,年-年。

这个时期,朱耷(八大山人)画了许多禽鸟图,表达了蔑视,仇视,傲视,逼视,怒视等情感。总之,八大山人有多么复杂的情感,鸟儿就有多么复杂的情感。

《鱼鸭图》那些鸭子,睁着大大的白眼。中国人说,青眼看人,是表示尊重;而白眼看人,是表示仇视。

《荷花翠鸟图》。这只鸟,低着头,闭着眼,虽然立在孤立的芦苇杆上,但怡然自得,旁若无人,不管不顾,好像在养神。那是蔑视。

今天我们看朱耷(八大山人)的画,每一幅都极具个性,画中的青白眼、蜷缩的鸟、傲然屹立的荷花,都相当传神。我们可以看出藏在画中的孤寂、高傲和愤世嫉俗,可以看出一种亡国异乡的遗民之情蕴藏画中。这是朱耷(八大山人)区别于所有画家的地方,那样的家仇国恨,只有像他那样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画出来。

江建柱先生新作《破·戒》~

江先生的历史小说《破·戒》,抓住朱耷(八大山人)的思想精髓,以“明亡清兴”国家政权更迭动荡时期为背景,试图以一个出家人的“酒色财气”等戒律被破,进而微言大义,来揭示一个国家统治阶层应该“守什么戒”这个大道理。

出家人要守戒,普通民众也要守戒,国家的统治阶层更要守戒!——江先生在《破·戒》中提出了这样的告诫。特别是他借八大山人在《破破歌》中对康熙皇帝指出:“……你破了我的戒,但你得守你的戒;你不守戒,不会得到世界……”如此进一步地明确主题,用心可谓良苦也。

这个“破”与“戒”的二元对立且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我以为,这也是江先生在小说标题“破戒”两个字中间加一个黑色圆点“·”的关键原因。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小说不只要有故事性、可读性,还要有经世济民的大情怀。

从认识论的角度去看,历史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这意味着,久远的历史只有与当前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不懂得爱情魅力为何的傻瓜,大概不能理解女王克拉奥佩特拉的眼泪如何会使得一个王朝覆灭。同样,一个不能理解朱耷(八大山人)为何不惜破戒也要找出大明王朝惨痛败亡的真正原因的现代人,大概也不会真正开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深层思考。

中国名刊《今古传奇》杂志年第7期目录~

在我看来,《破·戒》在江先生的精彩设计下,将单薄的主人公与零碎的历史,演绎成新朝帝王与前朝王孙、群臣与众民之间发生的争斗大戏;在破击与戒守、个人与家庭、集团与社稷、私利与反腐、忠诚与背叛、情感与律法中间,将繁复枯燥的皇宫秘档与长达三百年的历史事件进行机智的压缩交织,配上口若悬河的激越诡辩与丰富多彩的悲催诗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悬疑色彩与浓郁的人文关怀;在江西多处古老壮丽的大地上展现,使得事件的发展紧张又自然;在大开大合与细腻缠绵中层层推进,总结出“破与戒”的二元因果关系,终于寻找出了庞大无比的大明王朝为何快速败亡的原因,揭开了我国著名画家、一代宗师八大山人为何疯癫的历史迷案,道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人一集团的天下”这个至今尤为警醒的治世恒理。其故事神秘起伏,其主题深沉雄厚。小说刻画的人物,距今虽然已有多年之久远,几乎与现代社会毫无关联。然而,每个以天下为己任、怀忧国忧民之思的读书人,读过《破·戒》之后,应该会联想到现在的国家、民族与社会,进而勾起内心深处有关中华崛起、民族强盛、民生幸福、国家长治久安等种种思考。真正是,热衷历史的研究人士不可不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