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年春遣怀八首,元稹泣血悼亡前妻,七绝文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早期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5590707.html

元稹,唐河南人,字微之。历举明经、书判拔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诸科,宪宗元和初拜左拾遗。

元稹为著名之传奇作家和诗人。其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风格相近,合称“元白体”。元稹诗歌创作中,乐府诗占重要地位。素推崇杜甫之创作,继承其“即事名篇”之精神,与李绅、白居易等一同创作新乐府。其后,又与刘猛、李馀一同创作“虽用古题,全无古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之古乐府。在元稹诗中,艳体诗与悼亡诗最具特色。前者大多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后者则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在诗歌形式方面,“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元和四年()七月,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去世,死时年仅二十七岁。韦丛死后,他陆续写了许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六年春遣怀》是他在元和六年春写的一组悼亡诗。

元稹的诗平易浅切,这在其他题材的诗歌中,艺术上往往利弊得失参半。悼亡诗在感情的真挚这一点上,比任何诗歌都要求得更严格,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而华侈雕琢是往往要伤真的,朴质平易倒是表达真情实感的好形式。特别是当朴质平易和深厚的感情结合起来时,这样的诗实际上已经是深入浅出的的统一了。鲁迅所说的白描“秘诀”即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似乎特别适用于悼亡诗。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一中唐·元稹

伤禽我是笼中鹤,沈剑君为泉下龙。

重纩犹存孤枕在,春衫无复旧裁缝。

首句以“伤禽笼中鹤”自喻,次句则以“沉剑泉下龙”比喻其妻韦丛。两句采用对仗形式进行对比,来感慨天人之隔的悲痛。

第三句转折,“重纩”指用厚丝绵制的衣被。《文选·潘岳〈悼亡诗〉之二》:“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这里指妻子衣被犹在眼前,而身边已然孤枕,亦是以情景描摹孤独之感。以“犹存”与“在”留后续拓展空间。

尾句以“无复”回应第三句,春衫已然没人给他裁缝了,这是何等的萧索与悲痛。夫妻之间的濡沫温馨情怀,不言而喻。

本首七绝,前二句以意象作夫妻二人分离的比喻,后二句采用眼前物与旧时情形,做感伤悼念,均是采用对比的手法,更显得怀念。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中唐·元稹

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但成行。

自言并食寻高事,唯念山深驿路长。

首句写翻检妻子旧时书信。次句写信上的字,虽然写得高低不齐,行距也时阔时狭,只能勉强成行罢了。但这字迹行款,对于诗人来说,却是熟悉而亲切的。睹物思人,会自然唤起对往昔共同生活的深情追忆。此二句写的朴实无华,只是客观描写书信的表面情况。

三四句则从前二句的信件文字外观,转为描写信件的内容,此亦是七绝手法之一,以眼之所见为镜头转移。

第三句写由于生活困难,常常不免要过“并食”而炊的日子(两天只吃一天的粮食),不过,这种清苦的生活自己已经习惯,倒也视同寻常,不觉得有什么。

第四句以“唯念”二字从第三句的写自身转到写对丈夫远行的怀念。担心你在深山驿路上奔波劳顿,饮食不调,不要累坏了身体。信的内容肯定不止这些。但是元稹却把最生活,最具代表的两句拈出来对比描写,更显得妻子的温情细语,与对自己的担忧。不是相思,自是相思。不说爱,字里行间无不是爱。这就是用文字来透出情感,而不是直接说情感。需要说爱吗?不需要!读者读到这里已然泪下。

这首七绝文字非常简单易懂,但是其间的情感何其真挚也。元稹应该是用眼泪写下此绝的。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三中唐·元稹

公无渡河音响绝,已隔前春复去秋。

今日闲窗拂尘土,残弦犹迸钿箜篌。

公无渡河,乐府歌辞名。《乐府诗集》附于相和歌辞《箜篌引》下。四言四句,以歌辞首句“公无渡河”而名。晋崔豹《古今注·音乐》:“《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堕河水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歌。声甚悽怆,曲终自投河而死。霍里子高还,以其声语妻丽玉。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丽玉以其声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焉。”

《公无渡河》是个殉情的故事,《公无渡河》又是一个悲伤的曲子。韦丛的这架箜篌,应该是她少女时学琴就有的,嫁给元稹就带了过来,放在窗前。时不时地弹箜篌给元稹听,包括这首著名的《公无渡河》。韦丛已经去世两年了,元稹在窗前打扫尘土时,看到这架箜篌,睹物思人,可能就伸手拨了一下琴弦。然而闻琴声如闻其人,让他悲痛又起,几欲随之而去。

首句的“公无渡河”是歌名,而且此句不押韵,故此在平仄格律上可适当放宽,问题不大。本身七绝其实采用倒装结构,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后二句放在前面,先说明自己如何,眼前如何,然后再以前二句的写法进行解释。但如果这样采用正常语序写法,过于流水账,而无情绪节奏变化,会给读者的印象是作者叙述完了就拉倒,余味不足。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四中唐·元稹

婢仆晒君馀服用,娇痴稚女绕床行。

玉梳钿朵香胶解,尽日风吹玳瑁筝。

前二句说让婢女仆人们把你剩下的服饰和用品都拿出来晒。而我们那娇痴的幼女都已经能够绕着床,自己扶着走了。这是写眼前的我们现在还活着的人做的事情,属于相对主观的描摹,在絮絮叨叨的说着。

三四句则采用客观的描摹妻子遗物状态。你玉梳子上粘着的钿朵,香胶都溶解脱落了。那些玳瑁指甲和那架古筝,就一直搁在那里,整日任风吹。这是你的东西,自从你去世了,没人用了。睹物思人,愈发悲伤。

这首七绝手法很简单,只是很平常的把自己在妻子离去后所做的事情,所见到的遗物,平静客观的描写,从这平淡文字可以折射出怀念与悲伤。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中唐·元稹

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傍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前二句写喝酒醉醺,以酒浇愁。文字与手法都很平常,属于平起。第三句采用“怪来”二字转折,写酒醒后抱着旁人哭,为何哭呢?第四句回答,是因为酒醉时,常常把别人误以为是妻子你啊。拉着别人问长问短。醒来却又不是你,能不悲伤么!

这首七绝文字简单,但是三四句的手法非常有意思。把最常见的酒醉认错人事情,写成对妻子的怀念,非常具有生活现实感,在这质朴的场景文字外,有大思念大悲痛。创作手法可以借鉴学习。诗词不在于文字的高深,在于细节到位即透出真情。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六中唐·元稹

我随楚泽波中梗,君作咸阳泉下泥。

百事无心值寒食,身将稚女帐前啼。

元稹被贬“江陵”(荆州),所以他说自己是“楚泽”中的草梗。草梗本就是在泥土中的,偏偏他的泥土---韦丛君埋在了咸阳。所以元稹把自己比作草梗,妻子比作泥土,是想能够生生世世在一起,不分离。可是此刻的他们还是分离了。

正值寒食节之日,我做什么事都没有了心思。寒食即是清明节,怀念故去亲人的时节,更见伤怀。所以我只能将我们的幼女扶在身边,坐在床帐前啼哭。

前二句的手法与前面第一首类似,都是以事物做自身与妻子的对比比喻写法。然后三四句转为眼前自身与境况描写,以寄托怀念哀思。三四句是对一二句的衬托描写,才能更显一二句天人之隔的悲痛与无奈。如果没有三四句,只有一二句的这种主观比喻,会略显苍白的。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七中唐·元稹

童稚痴狂缭乱走,绣毬花仗满堂前。

病身一到繐帷下,还向临阶背日眠。

繐帷,细而稀疏的麻布。古时多用作丧服。“繐帐”:设于灵柩前的帷幕。

幼女还小,呆呆傻傻的,乱掀乱拉到处走,搞得整个祭堂的前面,绣球和花仗满地都是。我拖着生病的身子,走到祭堂的帷幕下,转身靠近台阶的地方坐了下来,背着阳光睡着了。

这首七绝应该是元稹在祭祀妻子时写的诗。一二句以祭堂的情形写幼女的天真与幼小,还不知道是否在祭奠母亲,没有母亲了。从侧面衬托来更显得思念妻子。

三四句则转为写元稹自身,自身也是生病,也是累了。背着阳光靠着台阶睡着了。这是一种很细微与逼真的画面,孤独无助与茫然。整首七绝没有一句一字写怀念妻子,但字里行间全都是对妻子深深的怀念。有你在的时候真好,现在你不在了,我该怎么办?孤独凄凉无助!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八中唐·元稹

小于潘岳头先白,学取庄周泪莫多。

止竟悲君须自省,川流前后各风波。

此首前二句用典故。首句反用潘岳鬓白的典故,潘岳三十来岁头白。而元稹妻子在27岁去世,估计元稹的岁数也差不多,故此比潘岳先白头。次句是采用庄周在妻子去世后击缶唱歌的典故,意即人生无常,流眼泪又有什么用呢?悲伤太多也于事无补了。

故此,第三句有“止竟悲君”一说,这是从第二句引申而来的。现在要停止因君离去的悲哀了,但是我要好好自我反省。毕竟还有幼女要抚养,还有国家要报效。世间的事就如同流水一般,流之前有风波,流过后还有其他的风波,没有什么风波是可以让你一直揪着不放的。

这首作为悼亡八首最好总结的一首,所以采用这种写法。不能一路悲哀不止,要振作,生活还要前行,这是给自己安慰鼓气。沉溺于过去而悲伤太多,情绪一味低迷,不好。故此三四句有作一些提振情绪作用。

#诗词#

学会*庭坚这4首七绝,诗词水平能提升多少?江西诗派其实不难学

欧阳修与苏东坡写老干体诗词,谁的水平更高?七绝6首对比分析

唐宋八大家无一弱者,苏辙写元宵节的七律,剖析后发现手法高明

苏东坡写春日的七绝,果然与众不同,详解创作手法,提高诗词水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