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真正有用的财务分析应该怎么做十年财务总监 [复制链接]

1#

财务职场

学习与交流,分享财务职场经验,提升财务职业能力。

财务分析要想起到作用,推动业务改进是关键。不能帮助改进,财务分析就是形象工程;仅仅改进财务工作,财务分析便是自娱自乐。那么对财务人员来讲,真正有效的财务分析应该怎么做呢?

1

财务分析的作用是什么?

财务分析需要大胆地走进业务、探究业务,找出数字背后的故事,把定位问题变成解决问题,把推脱责任变成分派任务。如此闭环往复作业,即可实现从财务分析到经营分析的蜕变。

财务分析的作用是什么?阅读报告的人不同,其作用不同。

内部人(经营班子)看财务分析,是为了发现问题,进而设法改进企业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上级单位(控股公司)看财务分析,是为了加强监督监管,防止舞弊;

外部人(潜在投资者)看财务分析,是为了甄别企业真实的信息,对企业经营前景与财务状况进行预判。

从企业内部人角度看,财务分析是由财务人员输出的工作成果,是资深财务人员经常面对的工作。

尴尬的是,有很多财务人员做完财务分析后,反倒心生疑窦:财务分析真有用吗?

这么问的财务人员,基本可以断定其在做财务分析时是闭门造车,就数据说数据。这样的分析既没有切入业务,也不能解决问题,当然作用有限。如何让财务分析起到作用,让财务分析成为管理的工具?

2

财务分析始终应结合业务

财务分析可分析自己,也可分析别人。风投做尽调时的财务分析是分析别人,如同警方断案,嫌疑人不会主动交代,警方需要根据其辩解不断抛出疑点,最终形成证据链。

我们平时在企业做的财务分析属于分析自己,如同医生问诊,医生获得的信息很多,既需做出诊断报告,还应提出治疗方案。医生经验不同则功力不同,肤浅的财务分析类似做体检,不过是通过指标对比找出异常数据。

层次略高的财务分析,可结合业务找到异常数据背后的原因,有点类似医生给病人下诊断书。严谨的财务分析不仅仅满足于找原因,更重要的是提出解决方案,如同医生开出的一剂良方。

财务分析该由谁来做?

这还有疑问吗,当然是财务人员啊!

如果你只想到这一层,做出来的财务分析报告仅仅是自说自话。财务分析应以财务数据做依托,分析背后的业务。没有业务人员参与,财务分析很容易流于就数字论数字。

财务分析自然应由财务人员负责,但需要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通力合作,这样财务分析才有可能切入业务深处,成为管理的工具。

3

财务分析报告常见的问题

01、提供过多、过于详细的数据而没有分析解读

这在中小企业中已经习以为常了,同时这也是最常见的问题。把为管理层准备的同一套数据提交给董事会,但没有对数据作进一步的解读。

当然,董事会收到的综合数据与管理部门读到的是同一份数据,这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也必须这么要求。问题在于,为管理层提供的数据可能没有被整合到相应的总数据中,更关键的是,这些数据没有相应的解读。这种提交数据报告的套路已经在公司内部沿用了几十年。

因此,所有的内部人员似乎都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哪些数据,以及如何解读那些数据——至少表面看来是这样。但是对于在不同董事会任职的外部董事会成员来说,这却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

事实上他们扮演的是一线员工的角色,他们必须自己分析数据,以便在数据中发现公司的财务数据“韵律”及其原由。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单纯的数据——应该说只是财务数字,只能作为分析报告的备用材料。报告应该是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而不是只有原始数据。

02、仅对数据与预算相比较

一般情况下,业务数据基本上包括五个维度:既往实绩、当前的实绩、预算、预测、与行业或竞争对手的数据比较。预算是记录各部门承诺的工具。

比如,在一个财务年度的前三个月内,当前的实际数字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合理的解释:这可能并不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导致的,这种情况在随后的几个月中会自然恢复平稳,也可能是由于过度乐观的预算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一个业务状况的指标——提示当前业务发展正在发生正面或负面的变化。对董事会来说,只有最后一种是唯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

因此这一变化应尽快反映在最新的预测中。为了了解趋势,最简单的方法是用销售额、利润等实际数据计算12个月的移动平均值。我们可以通过两三个月后曲线的上升或下降,清楚地看到趋势变化。

但要阻止并且逆转下降的趋势,还需要另外3到6个月的时间。因此,发现趋势中的早期信号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行业或竞争对手的数据也很重要,但获取这些数据通常会有一定的延迟。

03、未经整合的数据

即使是中型公司也是由一些独立的法律实体组成的,这些实体由公司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交叉联系在一起,即使内部也存在交易,而利润只能通过向外部客户的销售产生,因此,对外销售的发展动态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而言,必须避免因增加公司内部交易而造成增长的假象。这些公司内部的销售增加了发货方和收货方的数据,似乎表现为业绩的上升,但合并销售实际上却停滞不前。

04、没有可比性的数据

公司的组织结构变化、业务年度的调整,或者任何类似的基本结构的改变,通常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因为这些变革通常被视为改善企业整体状况的主要工具,因此这些变革的实施往往是不会拖延的。但这样做的一个副作用是,这些变化会导致不再有任何可比数据,比如前一年的数据,甚至没有预算和之前的预测可供比较了。

05、不透明的应计项目和年内调整

就一年的结果而言,决定性的月份是每个公司业务年度的最后一个月。不管这个月是12月还是其他月份,因为应付金额(accrueddeliveries)都开了发票,因此最后这个月的销售额就会显著提高。此外,每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年终分录(year-end-entries),这些收入覆盖了一次性费用、每年只支付一次的费用、未来支出的应计费用等等。

为了展示当年发展情况的清晰图景,财务主管必须进行拨款、应计项目的调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或她是唯一能够评估公司财务状况的人——是有足够的盈余完成预测目标,还是难以完成预测目标。这就是为什么预测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也因此这些专家在预测时必须开诚布公。

06、时间周期不足

现有的研究认为,在面对不断变化的需求时,管理的僵化是导致衰落的根本原因。避免这种陷阱的首要前提就是尽早识别不断变化的需求。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数据报告中的12个月移动平均值,是识别趋势变化的便捷工具之一。

然而,短期趋势会在繁荣时期明显上升,会在衰退时期明显下降。这些明显的趋势很容易解释。同时短期趋势会围绕长期趋势波动。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长期趋势对于确定结构性调整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另一个非常简便的工具是进行10年的比较。10年包括一个完整的商业周期—因此周期性波动趋于平稳。10年的时间长度可清楚表明公司的增长速度是否与整体经济或行业表现相一致。在这一时间线中,通过第一年和最后一个年份的比较,可以看出支出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07、过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