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最初的起源地是中国还是西方,现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明朝中期的中国已经出现了眼镜,并且当时已有西方的眼镜经过西域或者南洋传入到我国。
自13世纪人类发明镜片以来,一直用水晶玻璃磨制镜片,中国除了采用天然水晶外,还使用人造水晶。
眼镜的发明起源于透镜。通过在生活中看到的偶然现象,启发了人们对于光学折射的认识,从而利用天然水晶打磨成凸透镜,用来放大微小的物品,这就是我国眼镜的雏形。中国最古老的眼镜是水晶或透明矿物质制做的圆形单片镜(即现在的放大镜)。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块镜片,产自新亚述文明,由水晶打造
在年,英国人罗杰-培根(Roger-Bacon)发明了阅读石(ReadingStone)。阅读石是一个近半球形的透镜,放置在书本上起到放大的作用,使老花眼的人更容易阅读。阅读石是透镜最早的应用之一。
早期的阅读石是由水晶(石英)或绿柱石以及玻璃制成的。年左右,意大利的工匠在凸镜的基础上,发明了可以调节屈光度以矫正视力的眼镜。从13世纪晚期开始,阅读石逐渐被眼镜所取代,但是现代也仍在使用,主要用塑料制成。
阅读石(ReadingStone)
单片眼镜
宋朝赵希鹄在《洞天清录》记中写道:「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叆叇(àidài)原指云彩遮住太阳,浓云蔽日的样子,但在古代,这一富有诗意的词被用来指代眼镜,原因是这两个字是眼镜的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音译,前者写为al-unwainat,后者写为ainak,古代原有同音的叆叇两字,于是人们借用此词作为眼镜的书面语。直到明代中叶,人们才开始改称为“眼镜”。
据文献记载,眼镜在元代已有,但是其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能享用,到了明代,眼镜仍是珍贵的稀罕物品。
在当时配戴眼镜的人并不多,这是因为加工技术还不完善,眼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在当时还属于奢侈的物品,皇帝常常将其当成御品赏赐给年老的大臣。
在西方最早出现的单片眼镜多被一些古玩收藏家使用。他们利用它来观察一些画作、雕刻和珠宝。人们常用细丝带或者细链来将单片眼镜挂在脖子上,需要使用时再握住镜片来近距离观察物品或者阅读。而到后来演变为一种社会时尚。
单片眼镜与手杖、领结、胸针一样,还被作为时髦的装饰。与其他用于彰显贵族身份的配饰相比较,单片眼镜的成本较低,因此广受追捧。
单片眼镜
单片手持
后来为了手持方便,人们于是将镜片固定在单柄边框上使用。但无法做到像现在的眼镜那么精准,只能手动地调节远近距离。
单片手持
TommasodaModena所画的历史上第一张有戴着眼镜的人出现的绘画作品
双片无腿
直到十六世纪才开始出现架在鼻梁上的双片镜。此时的眼镜架在工艺上开始改进,在材质的选择上也更加多样。采用纸圈、漆皮、牛角、铜圈、玳瑁等不同的材料,并且做成了折叠式,利于平时携带。此外还有为眼镜配套的镜套、镜袋,也可以起到保护眼镜的作用。
-年意大利产的第一幅可戴式眼镜
双片单腿
和单片手持眼镜一样。后来,人们在双片无腿的基础上做成了双片单腿的样式,这离现在我们眼镜的样式又靠近了一步。
双片单腿眼镜
挂耳式
这些各式各样的镜框直到清朝后期,才被眼镜架所替代。
人们经过三百多年的使用,感到挂耳的眼镜既不方便也不美观,因此尝试在镜框外侧加上两条直腿来维持稳定。年,英国伦敦的眼镜师爱德华·斯凯莱特(EdwardScanlett)用金属制作了可折叠的眼镜腿。眼镜的造型最终就成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挂耳式。随着技术逐渐成熟,眼镜框架的材质和造型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孙云球
明末光学仪器制造家、发明家孙云球所写的《镜史》在我国光学仪器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制造的各类光学仪器达到七十余种,把我国的民间光学制造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鼻托
直到上世纪的后20年,为了追求更舒适的戴镜体验,最终出现了鼻托的设计。
鼻托
可以看出,眼镜发展到这里,已经不完全只是一个单纯的工具了。人们在佩戴的时候逐渐开始追求样式和体验。和现在一样,消费者需要的眼镜不仅只是能看清,还要佩戴舒适,同时有装饰性的功能。
眼镜文化是物质和艺术的结合,它不仅充分的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在某些程度上成为佩戴者身份地位的象征。
最初眼镜的价格很高,并非平常人家可以负担得起的,后来随着眼镜产量的增高,价格也随着下降,这才进入了平常百姓家。取材和形式都伴随着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改变。
我国的眼镜行业,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变迁,终于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大规模工厂。眼镜也正是经过了这样漫长的演变,才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编辑、排版:*钰婷
责任编辑:kenz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