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青花瓷篇怎样通过青花料来鉴别瓷器年代 [复制链接]

1#

根据近些年的考古挖掘,和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青花瓷器的烧造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沉船“黑石”号,是唐代中晚期的一艘海外贸易船,从船上打捞上来的瓷器来看,当时青花瓷就已经有出口迹象。故此,我们可以推断一下,青花瓷器的烧造历史,都可能追溯到初唐甚至更早。毕竟,一种实物用品从诞生到发展,直至流传海外,总要经过一个时间的过渡期。毕竟在那个纯手工的年代,信息交流、商贸采购,肯定无法与现在相比。可那时的古人却用自己的劳动智慧,以艺术的高度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不得不说,青花瓷器的创烧,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到元代时期,青花瓷烧造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明朝时期,它又上了一新的层次;到了清三代,青花瓷器的制作可谓是已达巅峰。所以,青花瓷的烧造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起源于唐,发展于元,繁盛于明,收尾于清。

今天,我们就以青花瓷器上的绘画用料(青料)的不同,来对青花瓷的年代分析进行一个简单的鉴别。同时,我也会给大家推荐有代表性的,现代青花瓷作品,有条件的朋友可以拿去学习对比。

根据目前可见的青料种类,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石子青

石子青,是一种产自江西的国产青料,又名无名子。它的沿用历史,可以说贯穿了整个青花瓷器史。从元代青花瓷的创烧成熟,一直到晚清民国。它的使用从未间断。由于单独用于青花绘画,烧制氛围不稳定时,青花发色偏灰暗,有失美观,所以,它一般与其他青料混合使用。所以,石子青的使用年代跨度非常大,可以说贯穿了整个青花瓷器史:元、明、清、三代,一直延续到民国都有使用。参照与它混合使用的青花料,来观察瓷器的发色,可以有效的对瓷器进行来年代鉴别。

二、苏麻离青(苏青)

苏青,是一种源自波斯(伊朗旧称)的进口青料。又名苏勃泥青等。苏青的引进,是青花瓷器史上的一个壮举。它的发色靛蓝,艳丽动人。但苏青是一种含铁较高的矿物料。绘画烧制后的青花瓷,多有晕散的铁晶点,俗称(铁锈斑)。明代早期,苏料与国产料并用。很多瓷友认为,元代只有苏青,这是一个比较错误的观念,根据史料文献,在元代早期,苏青还未进口到国内时,使用的青花料就是是国产青料,很多出土的实物同样也证明的了这一点。所以,苏青的使用年代,多见于元代晚期和明代早期(永宣时期),这样一个过渡时期。

三、平等青

平等青,是一种产自江西乐平国产青料。由于苏青作为进口青料,它的价格比较昂贵,再加之永宣时期的巨大消耗使用,苏料的存量,极具减少。尤其是宣德时期,虽然宣德皇帝在位仅十年,但青花瓷器的烧造量,可谓是空前绝后。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时,曾一次下令烧制龙凤纹饰瓷器,四十四万三千多件。试想,这样的竭泽而渔的烧造方式,苏青的使用量,就可想而知。此时国产青料的选用,也就显得势在必行。平等青它的青花发色,清新淡雅,有棉絮状纹理。清晰明澈,典雅脱俗。明成化时期的,青花秋葵碗,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代表。它也是明早期向明代中期过渡的一个标志。故而得知,平等青的使用年代,多见于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

现代的作品如下:

四、回青

回青,是一种从西域引进的青料,也称佛头青。它的发色浓艳幽蓝,单独使用,容易导致纹饰晕散不收,瓷器画面模糊不清,所以它一般与石子青混合使用。青料的混合使用,讲究一定的比例,或多或少,都容易造成青花发色的改变,甚至烧造失败。回青,是明代中期向明晚期的一个过渡标志。它的使用,多见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尤其是嘉靖时期,回青发色浓艳,多有晕散,这是由于回青比例居多的原因导致,而万历时期,回青的掺用比例,相对减少,与石子青的混合使用,青花发色相对柔和淡雅。故此,回青使用年代,多见于明代晚期(嘉靖、隆庆、万历)。

五、浙青

浙青,是一种源自浙江周边的国产钴青料。据史料参考,明代万历时期,就已经有浙青料的使用。它的发色浓翠,艳丽而富有深度。是国产料中的上品青料。浙料的使用,标志着明代向清代的一个过渡。根据现有的实物来看,明末崇祯时期,浙料的使用,就已相对成熟。虽说当时国力已大不如从前,但也有相当好的青花瓷器,甚至可以媲美清三代时期。毕竟,清代的浙料使用,也是历史上的一个沿革。在清三代时期,浙料的使用发挥回到了巅峰,尤其是雍正时期,仿作明代永宣的青花瓷器,几可乱真。所以,浙料的使用,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清代的青花瓷器史,直到民国时期。从而我们得知,浙料的使用年代多见于明代末期、清代、民国这三个阶段。

六、珠明料

珠明料,是一种源自云南的国产钴青料。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在明代嘉靖时期,就已经在景德镇进行使用。所以,它也是明代向清代时期过渡的一种青料标志。它的矿物钴含量非常高,我们都知道,青花发色的蓝色,主要就是钴元素的作用。所以珠明料的青花发色非常的鲜明,而且具有层次感。而且,它在清代青花瓷器纹饰绘画中,它的青花发色更是发挥到巅峰。如康熙时期的“翠毛蓝”青花瓷器,极具代表性。它的色泽浓翠,非常像翠鸟身上的羽毛,所以,这也是“翠毛蓝”瓷器名称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翠毛蓝“是浙料发色。我个人更倾向于它是珠明料的发色。故此,珠明料的使用年代,为明晚期至清三代早期,代表时期是清代康熙时期。

七、洋蓝

洋蓝,是清代中期时,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一种化学青料,它的使用历史相对较短。它是清代中晚期,向民国时期过渡的一种青料标志。它与传统的矿物料相比,价格低廉。晚清时期,国力衰退,低价的化学青料市场占有量相对较高。所以,个人认为,洋蓝青花瓷器,也是一种工业革命的时代产物。由于化学青料与矿物青料的产生方式不同,所以洋蓝料,质地纯净,着色力强,发色鲜明,有点像医用的紫药水。由于发色有些浓重,让人感觉有点艳俗,比较容易识别。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洋蓝青花瓷器都是劣等的收藏品。由此而知,洋蓝料的使用年代:为清代中期到民国时期。

青料,是青花瓷最鲜明的外在特征。它与瓷器本身相辅相成,可以说,没有青料就谈不上青花瓷。当然,每种青料,都有自己的沿革史,它们或单独、或混合使用。最终的目的,是将它最美的色彩呈现给世人。在彩瓷出现之前,青花瓷可以说占尽了整个瓷器界的半壁江山,时至今日,它或许没有古彩的五彩斑斓,也没有珐琅彩的富丽堂皇。可它依旧用那份含蓄典雅,向世人展现着不朽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

幽谷鸣潭01:00来自神藏说瓷

[今日瓷条]逗:古代一种盛放物品使用器具,底足喇叭状,圈足较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