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梦花居发簪 [复制链接]

1#

发簪近两年来兴起一阵汉服热,很多青少年通过穿汉服来弘扬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既然有了飘逸典雅的服装,自然少不了精美的饰品,发簪就是其中一类比较重要的饰品。古人云:「冠者,礼之始也。」「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簪的本名称「笄」,(《说文》:「笄,簪也。」)是中国古代束发的工具。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

簪由笄演变而来,所以,要了解簪,就得了解它的演变由来。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盛行,以实用性为主。此外,也扮演着重要的礼仪文化角色。《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从周代开始,女子年满十五岁便是成人了,结发上笄,可以嫁人。因此称女子达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女子已经到了可以许嫁的年龄。即使没有许嫁,到二十岁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所以说,笄与女子有成人许嫁的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簪钗还常被用于男女间定情的信物。一般男子送女子发簪,想必一定是非常喜爱对方,送发簪寓意欲与之结发。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首次提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信物是金钗钿盒。「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金合分钿。」杨贵妃把钗一分为二,自己和唐明皇各执其一。这种做法,在古代较为常见。古人定情时,常常同一样信物,双方各执一半,以表真心和承诺。古代发笄形式繁多,仅以质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种。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簪中有几种特别的样式

(1)步摇簪:在簪顶挂珠玉垂饰的簪子,《释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后汉书·舆服志》集解:“汉之步摇以金以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如图中画圈的地方。

(2)耳挖簪:耳挖是用来清理耳垢的,但是古人创造性地将耳挖与发簪结合,别在头上,随身携带。早期多为男子使用,元代开始在女子中流行,明代被冷落,清代进入全盛时期。

(3)擿(zhi):指头部可以搔头的簪子。《西京杂志》记载,汉武帝经过李夫人身边,就取李夫人的玉簪搔头,至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云“翠翘鏙玉搔头”,也是指这种簪子。

发簪的变迁,让我们深深地进入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让我们深入地感受到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不论发簪的前世还是今生,都将我们拽入一幅历史巨作,进入一个传奇的故事。即使在时间的海洋中越漂越远,也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作者:石雪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