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学名EretmochelysimbricataLinnaeus,属于海龟科,玳瑁属,为世界上的八种海龟之一。比起其他海龟,玳瑁拥有很明显的特征,它如鹰喙般的嘴,锯齿状的甲壳后缘,背甲呈现*色与褐色斑斓的花纹,并呈重叠状分布,宛如屋顶的瓦片,层层叠叠。这种海龟曾出现在我国南海至松江沿海地区,也出现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之中。
《本草纲目》中有记载:按范成大《虞衡志》云︰玳瑁生海洋深处。状如龟鼋,而壳稍长,背有甲十三片,黑白斑文,相错而成。其裙边有花,缺如锯齿。无足而有四鬣,前长后短,皆有鳞,斑纹如甲。海人养以盐水。但老者甲浓而色明,小者甲薄而色暗。世言鞭血成斑,谬矣。取时必倒悬其身,用滚醋泼之,则甲逐片应手落下。《南方异物志》云︰大者如,背上有鳞煮柔作器,治以鲛鱼皮,莹以枯木叶,即光辉矣。陆佃云︰玳瑁不再交,望卵影抱,谓之护卵。
而更早的西汉乐府《有所思》中已有记载: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西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有云: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可见至少从西汉起,玳瑁已经作为工艺品的原材料了。
而《史记》中也有记载,赵国平原君为夸耀本人而戴上玳瑁簪,且门客三千亦皆戴之。可见不只是妇女运用,男士亦运用玳瑁饰品。
玳瑁龟体重一般为50~lOOkg。每块龟甲规格约为20cmx30cm,重g。也是属于一种有机宝石,享有海金的美誉、它不只是有秀丽的表面,还象征着吉利长寿,辟邪纳福,一直以来深受皇家贵族,富豪的人家甚至一般百姓的喜爱。
无论是中医的推崇带动龟甲入药,亦或是工艺品对龟甲的要求,都造成了人类对这种海龟的大肆捕杀,导致了其种群的急剧下降。曾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热带海域的玳瑁,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极危状态,在被各个国家立法禁止捕捞的同时,玳瑁也受到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严格禁止任何玳瑁制品的进出口贸易。
经过现代的药学分析,玳瑁甲壳的成分已经被彻底分析,除了90%的蛋白质和8%的水分外,余下的就是脂类和无机物。而占最大成分的蛋白质中,也不过是人体可以自行合成的甘氨酸、酪氨酸、脯氨酸。所以从现代药理学上来看,玳瑁甲壳作为一味中药的有效性确实要打个问号。
而现代的工业技术,也足以让人们使用陶瓷、琉璃和塑料重现玳瑁甲壳的色彩与纹路。而究其原因,也不过是龟甲无法再生,玳瑁数量骤减的“物以稀为贵”罢了。
而事实上,玳瑁面对的更大危机则是其栖息地被破坏。大部分的海龟寿命都很长,而相对的,其性成熟则较晚,一般认为雌性玳瑁需要15~22年才能达到性成熟。在这之后,它们会与雄性交配,寻找适合产卵的海滩,它们会在夏季数次上岸,挖掘20~30厘米深的洞穴,并产下~个直径约3.5厘米的卵。所有的海龟都没有护卵的习性,完全依靠数量取胜,光照给予沙子热量,让沙滩成为天热的孵化箱。当然会有一部分卵不幸被在沙滩上觅食的野猪、野鼠、海鸟或者是家犬刨出。
经过两个月的孵化,新生的小海龟也不过是4厘米长,14克重的脆弱生命,在它们返回大海的旅程中充满了危险,天空盘旋的海鸟,海中的大鱼,甚至是沙滩上的螃蟹都是致命的敌人。当然这些损耗率已经被这个物种提前计算好了。最恐怖的是,人类对海滩的开发,导致了玳瑁栖息地的大量减少,当人们在海景饭中眺望海景,或者在滨海度假区的沙滩躺椅上享受着一杯长岛冰茶时,他们并没有没有注意到,因为这些开发计划,很多生物已经永远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水族馆中见到这种海龟,但谁也不知道,在未来,玳瑁是否会像渡渡鸟,塔斯马尼亚虎一样,在自然界销声匿迹,只剩下博物馆中的一个个标本。
.END.太平洋海底世界博览馆有限公司是由新加坡北京海底世界私人有限公司和中国北京市太平洋仿真工程公司共同投资注册,于年2月成立,年4月完工。是以展示七大海洋活性生物为主的,集科普、观赏、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览馆。全馆由海底隧道、小池区、触摸池、表演区、企鹅馆、海豹池、动感影院、礼品店、快餐店、水母馆等组成。
北京太平洋海底世界被誉为
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
海淀区科普教育基地
中关村科技旅游定点单位
中国潜水协会团体会员单位
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会员单位
北京市青少年海洋爱好者“科技俱乐部”
被国家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授予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被中国海洋学会授予为“中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