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院上班的护士许小姐诉苦说,在医院安排的年度体检中,她和同科室的三位同事都被查出有“胆囊息肉”。许小姐感到很困惑:作为护士,平时饮食上也很注意,怎么就齐齐的长出了胆囊息肉呢?
1都是不吃早饭惹的祸
在深入了解后,发现许小姐和她的几位同事都有一个相似的生活习惯:不吃早饭或吃饭不规律。
因为护士工作时往往要倒夜班,等到早上醒过来的时候就不想吃东西,有时候下午一两点饿的实在不行了,才会想起来吃东西。
不吃早饭或吃饭不规律,这种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胆汁无法排空,从而长时间滞留在胆囊里变粘稠,产生结晶附着在胆囊壁,引发胆囊息肉。
此外,胆汁分泌还具有排泄功能,是排除体内代谢废物及外源性*素的主要途径。当体内代谢功能紊乱时,其自身免疫力会降低,而未被胆汁杀灭的细菌及病*随胆汁进入胆囊。
此时,胆囊壁血管如受到情绪及刺激性食物等刺激时可引起胆囊壁充血,进一步引起囊壁血管炎症,造成毛细血管充血水肿、阻塞,从而促进胆囊息肉的生长。
特别提醒:再忙再累,也要记得准时吃饭!
2胆囊息肉真的那么可怕吗?
其实,现在每年体检像许小姐这样被检查出胆囊息肉的人群不在少数。冷不丁被查出胆囊息肉,着实让人有点紧张和担心,似乎埋了一颗定时炸弹。
通常我们所说的胆囊息肉,在医学上称作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简单说,就是胆囊粘膜上长了一个“肉疙瘩”。
它分两种:一种是标准的息肉,即在胆囊壁上长出的一块“肉疙瘩”,是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另一种在检查中也显示为“肉疙瘩”状,但其实是胆固醇结晶附着在胆囊壁上而形成的。大多数胆囊息肉属于第二种情况。
胆囊里长了息肉,一般不太容易察觉到。它的症状很轻微,甚至没有症状,仅在偶然的B超检查时发现胆囊内有病变。少数人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可伴有腹痛,疼痛部位位于右上腹或右季肋部,伴有向右肩背放射,无发热和*疸。
特别提醒:身体一旦出现以上的信号,警惕胆囊病变,记得及时就医哦!
3胆囊息肉的发病因素
除了不吃早饭或饮食不规律,胆囊息肉的发病还与这些因素有关:
1年龄
国内多数研究表明,胆囊息肉在中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并在41~50岁达到高峰。
2性别
目前研究表明,性别是PLG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年龄段男性相比女性有更高的患病率,男女比例为1.5∶1.0~5.5∶1.0,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
3乙肝病*感染
我国是乙肝感染大国,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占总人口的10%。HBsAg感染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有研究表明,乙肝病*感染是胆囊息肉发展的一个很强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急性肝炎期,胆囊壁增厚、体积变化和胆汁成分异常均可发生,使得胆囊的正常舒缩功能被破坏。
4胆囊结石及胆囊炎
虽然PLC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与胆囊结石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在PLG患者中经常见到,但PLG往往合并有胆囊结石。而胆囊炎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它是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可能与胆囊炎导致的胆汁合成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5高脂血症
有研究发现,高脂饮食、身体质量指数(BMI)大于24.0kg/m2与常食荤食组体内胆固醇代谢异常,使得胆汁中的胆固醇主动或被动转运至胆囊黏膜上皮细胞的过程增强,并沉积于胆囊黏膜固有层,进一步侵及黏膜间隙,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并在间质层及息肉内大量聚集,进而促进胆囊固醇样息肉的生长。
4胆囊息肉会癌变吗?
得了胆囊息肉,最担心的是会癌变。胆囊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胆管系统肿瘤。由于起病较为隐匿,多数人缺乏特异症状,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因此,预后不理想。
直径超过1cm的单发性胆囊息肉有5%-10%的概率会发生癌变,胆固醇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腹部B超筛查。没有高危因素,息肉小于1厘米,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3~6个月复查1次超声,如结果持续良好,可改为一年复查一次B超。
如果胆囊息肉患者合并下列一种或几种情况,建议将胆囊切除:单发,直径大于1.0厘米;息肉直径增大;患者合并胆结石;检查结果高度提示恶性可能;患者年龄大于50岁。
切完息肉,别忘定期复查哦!
—参考文献—
[1]邓家琦,付文广,雷正明.胆囊息肉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32(05):-.
[2]刘胜利.胆囊息肉的是非真假[J].江苏卫生保健,(03)
-9.
[3]王秋生.胆囊息肉之新知新解[J].外科理论与实践,,22(03):-.
[4]王东,熊晓宇.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6(03):-.
[5]苏向前.消化道息肉到底要不要切[J].江苏卫生保健,(08):2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