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是宋代一座综合南北方制瓷技术的大型民窑,也是一座名窑。这座蜚声天下的吉州窑,其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窑变釉纹、釉下彩绘等产品,被多个国家当作国宝收藏。吉州窑古窑包遗址群,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遗址群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吉州窑吉州窑梅花斗笠碗
芝加哥美术馆藏
南宋·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
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然而,最迟在元末明初时期,吉州窑的烟火渐渐熄灭了。《新增格古要论》(曹格著,王佐增补)云:“其窑停止烧造。今其窑尚有遗迹,永乐中或掘有遗物。”《永和窑岭曾氏族谱》(清乾隆三十五年)云:“时瓷城久废,人亦有时掘得者,而废窑垒垒,然罗列其地,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呈现出一片萧杀的景象。江西吉安永和镇吉州窑遗址(局部图)
这座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型综合性窑场为何终烧呢?对这个问题,永和当地百姓有多种传说。后经学者收集归纳为三种,并试图作些分析如下。
战乱说。窑工抗元,兵败逃散。文天祥抗元勤王,从赣州到吉州,带走吉州窑窑工三千人。抗元兵败后,窑工们畏惧元朝*府的报复和追杀,四处逃匿,吉州窑火自此而熄。不过,这种说法过去只存在于永和民间,并未有学者曾记载或引用过。
窑变说。明末学者朱琰在其著作《陶说》引用《唐氏肆考》的话记载说:“吉窑颇似定器,出今吉安之永和镇。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宋文丞相过时变成玉。工事闻于上,遂封穴不烧逃之,故景德镇初多永和窑工。”又引用明末清初吉安太守吴炳《游永和记》里的记载说:“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后变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今景德镇故多永和人。”另外,曹昭《格古要论》也记载:“相传文天祥过此时,其窑停止烧造。”这三则记载,虽然是学者的文字,但也都注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