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缅怀英雄,弘扬精神,开创未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在“八一”建*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深入采访了一位南征北战、结缘三亚的一级战斗英雄的感人事迹,现推出其事迹报道,旨在通过缅怀革命英雄,激励更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人物档案
庞月江,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天增镇(原天增乡)农民家庭。年前在家务农,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东北野战*独立七团任战士,当年11月在吉林井家台子战斗中出生入死,荣立“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次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第四野战*一四六师四三六团二营六连。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参加过辽沈、平津、湖南衡宝、广西剿匪等战役,共荣立*功十次;年8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第二十四步兵学校学习;年被分配到西岛守备队任一排排长。年,转业到西安工作。次年,调到哈尔滨工作。年10月,响应*的号召带领全家回老家农业第一线务农。年,再次携家属回西岛定居。年,在西岛逝世。
在三亚,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岛屿——西岛,岛上居住的千余户居民,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66年前,荣立“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庞月江,被分配到西岛守备队任一排排长,从此开启了庞家与三亚的一段深厚情缘。年,几经外省工作辗转,61岁的庞月江还是回到了西岛定居,并在这里逝世、与西岛永相守。
如今,庞月江的多位子孙都成了地道的西岛人,庞月江的革命事迹和红色精神,也在这个小岛上代代相传。
22岁参*7天就打仗,成为特等射手后被授予少尉*衔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们慕名从市区驱车到肖旗港码头,改乘渡船踏上了西岛。上岛后,在西岛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王*授的引导下,绕着整洁的村道经过一片椰子树林,步行十多分钟后经过西岛渔村集市,闻着市场飘来新鲜海鱼的味道,踩着洁净的水泥地板,在西岛市场路20号见到了庞月江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庞永青和四儿子庞永河。故事的主人公虽已逝去,他的子孙们却已成为了地道的西岛人。
庞永青和庞永河兄弟俩早早就在家里备好茶水,在家院子里等着。大家落座后,现年63岁的庞永青随后入屋取出了一直珍藏的父亲庞月江留下的立功证明书、*校毕业证和预备役*官兵役证等遗物。这些老物件上仍贴着其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六七十年的岁月已让它们显得泛*模糊。
庞月江在中国人民解放*第二十四步兵学校毕业证上的照片。
庞永青向我们娓娓述说其父亲的从*经历:年,时年22岁的父亲庞月江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当兵,参*入伍第7天部队就打仗。在部队里,父亲向其他老兵学习射击,在辽沈战役围困长春的战斗中,勤学苦练加上实战的父亲很快地成为一名特等射手。在解放战争年代,父亲当过副班长、班长、副排长。年7月,父亲毕业分配到西岛驻守,和其他战士一起挖防空坑道,父亲还立过三等功。两年后,父亲被授予少尉*衔……
不苟言笑、不善言谈的庞月江,偶尔会跟孩子们讲起一些难忘的战场经历。譬如:有一次敌我双方都弹尽粮绝后,很快打起了“肉搏战”,最后他们获胜;还有一年冬天,他和其他战友坚守的山头被攻,伤亡惨重,剩下的战士不多,战友刘德运不幸被飞弹打断了腿,咬着牙向庞月江摆摆手示意叫他先走,连长也让他赶紧撤。不肯放弃战友的庞月江经请示连长同意后,自己扔掉了枪支和大衣,背起战友一口气走了八九里路,医院,医院已撤走,院子里还有一匹瞎马和耙犁。庞月江顾不上休息便用瞎马和耙犁拉上刘德运,最后终于追上大部队,他因此立了功。
年,经西瑁洲岛(西岛)原乡长林吉芳、文书苏土龙介绍,并经组织批准,庞月江与西岛乡原妇女主任陈井凤结婚,次年生下了大儿子庞永青。
孩子们的名字成为记录他人生轨迹的一个个符号
年,庞月江转业到西安*委测绘一局当管理员。年11月,调到哈尔滨*委测绘二局任*组支部书记。年10月,响应*的“支援农业第一线”的号召,庞月江带领全家回黑龙江巴彦县天増镇(原天増乡)老家务农,在老家,他们一待就是35年。
在年至年的14年间,庞月江夫妻一共生育了大儿子庞永青、二儿子庞永安、三儿子庞永滨、四儿子庞永河、五儿子庞永彦和女儿庞永丽。
庞月江的儿子庞永青、庞永河与家人合影。
庞永青出生不久,因父亲调到青海工作,便随父母离开海南,他的名字也里有了一个与地名有关的“青”字。
不久后,庞月江到位于西安的*委测绘局第一分局工作,在那里生了第二个儿子,于是起名为庞永安。庞永青说,二弟一家目前住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天增镇大河村,也就是老家。后来,庞月江被调往位于哈尔滨的*委测绘局第二分局工作。于是,在那里出生的老三,自然也就取名为庞永滨。“年不少干部下放支援农业,母亲先回到了农村。当时粮食紧张,母亲在农村挨饿,生活非常艰苦,但凭着一股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庞永青告诉我们,年2月,他父亲也回乡务农,一待就是20多年。一家人在大河村种田为生,由于当地缺水,无法种植水稻,只能种些耐旱的玉米和高粱;住的条件很简陋,墙体是用土砌的,房顶铺的是茅草。
在老家,老四庞永河(因大河村而得名)和老五庞永彦(因巴彦县而起名)先后出生。年,庞月江夫妇有了唯一的女儿庞永丽,她也是唯一一位名字里没有地名信息的孩子。
在个人档案难于保存的年代,庞月江给孩子们起的名字,也成了记录他人生轨迹的一个个符号。
花甲之年重回西岛安度晚年,培育后人传承革命精神
庞永青介绍,年他的外公病重,收到娘家来信,母亲便先回了三亚西岛。次年,老四庞永河也来到西岛定居。
年12月,日夜思念妻子、孩子的庞月江再次回到三亚西岛(妻子陈井凤老家)。那一年,他已经61岁,此后以做木工为生,凭着吃苦耐劳和精湛的手艺养活全家。
迁居西岛不久后,庞永青想将父亲的档案调到海南来,便由三亚市民*部门出具证明,可是到老家黑龙江省巴彦县去办理时,却找不到父亲的档案,原来档案不知何时已经丢失了。
庞月江立功证明书。
年,怀着遗憾的庞月江在西岛去世,享年88岁。丈夫逝世两年后,陈井凤于年也离开人世。如今,夫妻俩的坟茔都在西岛。
庞永青保留着的父母唯一一张合影是年至年间,在自家院子里拍的。通过相片看到,相片中的两位老人一脸安详和温情,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讲述个人过往的他们,或许已经将一切都交给沧桑岁月。
“今天的美好生活,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是我们千千万万个革命先驱、革命*人流血牺牲得来的。”庞月江经常对儿女们说,自己作为一名*人,就是要把自己的岗位当作战位,履职尽责,在强*进程中继续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
英雄已逝,精神永续。如今,庞月江的儿女们再忆起父亲第一次向他们展示*功章时的情形,依然难掩激动:“展开层层包裹的红色绸布,抚摸着一个个印有历史痕迹的奖章奖状,让作为烈士后代的我们感到荣耀。”
革命的枪声虽然定格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但其精神却一直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纪念和缅怀像我父亲一样的英雄,是为了不让祖辈的牺牲被遗忘,也是当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庞月江的儿女们坚信,父辈的革命精神一定会代代相传,薪火不断。
27年与街坊邻居和谐相处,儿孙们积极参与岛上的各项建设
“庞月江夫妻仁爱为怀,宽厚待人,是非常善良、值得大家尊重的好人家。”庞月江生前的邻居曾金格告诉记者,庞月江复员后与妻子在岛上生活的27年间,与街坊邻居和谐相处。
目前,庞家除了老二庞永安住在黑龙江老家,老三庞永滨常住三亚市区之外,其他人都住在西岛上,幺妹庞永丽还嫁给了岛上的麦姓人家,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孙辈。如今,孙辈们成为岛上的活跃分子,在社区的“创文巩卫”、社会文明大行动、美丽乡村等工作中,都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并带动其他村民积极参与岛上各项建设。
西岛渔村
近年来,随着西岛美丽渔村建设逐步深入,这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岛屿渔村迈开步伐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屡获荣誉:获评国家级休闲渔业品牌“最美渔村”,入选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岛上由珊瑚石老屋改造的耕读者民宿入选海南省民宿创建示范点。如今,行走西岛,处处洋溢着渔家风情。文化创意空间和各景观景点,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取景点。
庞永河说,在如今和平幸福的年代里,大家一定要倍加珍惜无数先烈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他们希望借助西岛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通过自食其力在岛上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这也是庞月江夫妻在九泉之下希望儿孙们生活幸福安康的夙愿。
本文来源:三亚日报
(↑点击查看《我和我的祖国》乡村振兴版)
(↑点击查看三亚市天涯区“新名片”)
(↑点击查看纪录片《村里的脱贫故事》)
阅读推荐
?贫困户抱团组建施工队用双手铺就脱贫致富路
?天涯黎陶
过数千年来到你身边
?重拳出击
天涯区对非法侵占生态公益林地种植经济林进行清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