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金与白银 [复制链接]

1#
*金与白银这个标题象征着财富,我辈穷了一辈子,似乎与之关系不大。本人身无丝毫金气,更无从议论。但初二的时候,我有过一支关勒铭金笔,那是一支配有18K金大笔头的、黑色笔杆上镌刻了名字的珍贵之物。可惜转学进市中的第一天中午,好奇登山游辛峰亭,下山途中掉了。放学后一直找到天黑,没有影踪,懊恼万分,也无可奈何。从此,与*金绝了缘。再说白银,最早看到的是解放前夕,解放初期,在我居住的苏州人民路人行道上,换购银元的贩子一批又一批。战乱年代,纸币通货膨胀,老百姓稍有钱财只想换个把银元保值。当时假银元充斥,只见那些贩子,用手指肚托着银元,两手各一枚,轻轻相碰,也有对单个银元吹一口气,立刻把银元放到耳边细听,立刻能够辨别真假。因为假银元,一般是两种不同的金属或是镀银的,根据物理学中的“共振”效果,两种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不会有清脆的“叮”声,更没有嗡嗡的同频余音缭绕。学习化学,要背出元素周期表。我头脑里记得最牢的是金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以及它的比重19.32g/cm3;而银的相关数据(化学符号Ag,原子序数47,比重为10.5g/cm3)就没有记牢。至于铜由于要与铁区别,还是能记住的:化学符号Cu,原子序数29,比重8.g/cm3(铁的比重是7.86g/cm3)。农村里有俗话,富人家里的金首饰用升箩号。我想一升即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纯金,有19.32千克。按目前国际金价.28美元/盎司(31.1克),按今天实时汇率6.,一升纯金价格是万元人民币,而一升金首饰(空间多于*金好多倍),充其量不过万元。一套80、90平米的小房子而已,哪能算得上富人?可见当年打倒的富人财主,也是天可怜见。与今日动辄以“亿”为单位计算财富,专门购买房子储藏人民币及金条相比,除了满清的皇亲国戚和“四大家属”,旧中国哪来富翁?回过来说白银。多次阅读明清话本小说,看着用银锭、银两、碎银消费是很爽的。就说《水浒传》,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好汉们走到酒馆里面,对着店小二说:切两斤牛肉,拿一大盘鸡子(鸡蛋),来二斤好酒。接着在桌子上扔下一锭银子,店小二拿了银子后就去给好汉们准备酒菜去了。再说流传极广的“三言”“二刻”,篇故事有写国朝(明朝)的,更多写的前朝(元朝及以前各朝),涉及消费,无不银两交易为主,很少提到“铜钱”、“交子(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始于北宋)”。其实东周之后,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货币体系,秦始皇灭了六国之后,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方孔钱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的。以后各朝,基本也都是按照秦朝的方孔钱为原型来造的。一直到明朝时期,白银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直到了明末,才开始大规模使用,清朝才是白银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水浒传》是以宋朝为背景写的小说,在那个时候,*府就有禁令,民间就不允许使用银子,只允许流通铜钱和交子,所以水浒里面的买酒的场景就不是在那个时候可以出现的。那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因避战乱迁兴化隐居写《水浒传》。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曾聘施耐庵为*师。他写的水浒故事有民间的流传,有根据当时情景的想象,不能全部作为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真实的历史写照。银子和*金都是我国用得比较久的一类贵重金属,但认为古代人们一直是把银子当作流通的货币,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中国古代白银产量很低,因为自然界基本不存在天然白银,不像*金可以天然存在,远古时期可能开采到天然金矿,所以两汉之前,*金反而比银常见。古代白银开采,非常少,有资料告诉我们:唐朝之前的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两千多年间,估算白银产量约0万两,截止唐朝的白银总量约万两。两宋是中国白银开采的高峰,两宋的白银总量量为1.5亿两,但每年给“辽、金、元、西夏”等“亲爹”上贡白银,动辄几千万两。到了明清时期,银矿资源枯竭,白银产量下降到每年30万两左右。总计我国古代产银4亿两,一次辛丑赔款就要4亿5千万两。因此,我国从海外流入白银:明朝从海外流入白银3亿两;清朝闭关锁国,但也有专门的通商港口,估计与明朝差不多流入3亿两。明朝中期由于白银流入,白银开始承担货币职能,直到清末。《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写明成化年间主人公文若虚“生来心思慧巧,做著便能,学著便会。琴棋书画,吹弹歌舞,件件粗通”。他坐吃山空,“将祖上遗下千金家事,看看消下来”;与人去北京做卖扇子生意却又因天气原因,本钱一空;,经商屡遭失败陷入穷困破产的境地,人称“倒运汉”。与一伙走海贩货的商人去看海外风光散散心,文若虚没有本钱购置货物从事贸易,只带了一两银子的“洞庭红”(一种桔子),准备路上解渴。“洞庭红”在海外被当成稀世珍品抢购一空,赚了大量银子。回国途中,他又在荒岛上拣到一个大乌龟壳(原来是玳瑁),被在福建的波斯商人以五万两银子买下,从此做了个闽中富商,娶妻生子,立起家业。这个离奇的故事,是与冯梦龙同期的凌濛初写的,他们生活的万历到崇祯年间,银子的交易功能才真正体现。故事才有其现实意义。这个故事倒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实录。还有一点,我一直有疑惑:史书记载的皇帝动不动对臣子“赏金万两”,例如汉武帝光赏赐*金就有80万斤,皇帝一般都是赏金给臣下,极少赏银。其实赏金一般都是给的铜币,不是真正的*金。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古代,银子并不是财富的主要来源。货币从古代进步到现代,如今,所有的货币都退出了“金本位”、“银本位”体制,发行货币以国家信用作保证,在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人们往往想到用贵金属*金来保值。于是,*金交易成为经济形势一个晴雨表。最近几年*金涨幅厉害。中国中老年百姓,还是相信实物*金,就是拿在手里的真金白银,需要兑换现金的时候要选择到相应的渠道变现。只是会受到一些实际渠道的约束限制,和兑换折旧的费用比较高种种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实物*金的保值功能是有折扣的。于是不少人投资者按银行报价,在账面上买卖虚拟*金,称为“纸*金”,个人通过把握国际金价走势低吸高抛,赚取*金价格的波动差价。与炒股票相近,投资者的买卖交易记录只在个人预先开立的“*金存折账户”上体现,不发生实金提取和交割,但变现灵活,手续简便。纸*金追求的不仅是保值,还是金融工具,可以获利生财,但受宏观金融形势的左右,同样面临相当的风险。地球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贵金属存在了几十亿年,人类受财富左右只有几千年,一个人为财富奔忙不过几十年。在诸多博物馆里,数千年以前的金饰品、*金器皿,依然金光灿灿,熠熠生辉,但财富的主人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