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展览介绍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 [复制链接]

1#
展览“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由西安博物院策划,浙江大学和西安市文物局主办,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承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展品支持。年12月1日至年4月20日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四展出。在中国历史的鸿篇巨制中,“唐代”是最为辉煌灿烂的精彩篇章。作为中国历史上国力最盛、历时最长、影响力最为深远的王朝之一,唐代的强盛使得唐人拥有更为开阔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开拓进取是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在有唐一代的雄浑交响曲中,“长安”是最为磅礴动人的华彩乐章。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和当时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唐都长安的魅力吸引着各种文明在这里汇聚、碰撞,兼收并蓄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气魄。在开放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浸润下,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绚烂色彩和盎然生机。长安人的衣食住行,既有独具匠心的精妙巧思,又有生活意趣的精致追求;既承袭着礼仪的传统,也突破着成规的束缚。乐舞的曼妙、百戏的喧腾、驰猎的快意、对弈的文雅,无不使长安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求新求奇的生活风尚,都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以不断丰富的万千气象,最终交融出一抹五彩缤纷的大唐色彩,幻化出一缕独绝古今的长安神韵。本次展览特别遴选一百七十六件/组唐代精品文物,为您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邀您一起走进大唐、走进长安,重温日常里的盛世中国。

第一单元百千家似围棋局——长安人的城

唐长安城面积达84平方公里,分为外郭城、皇城和宫城,是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据历代文献、考古勘探与发掘成果显示,唐长安城有着巍峨高耸的宫殿、恢宏壮丽的官署、门巷修直的里坊、匠心独具的宅第,以及香烟袅袅的佛寺道观、繁华兴旺的东西两市,堪称当时世界范围内一座极度繁华、富庶、文明的国际大都会。上下滚动查看“都管七个国”人物银盒“都管七个国”人物银盒盒1:高5厘米,直径7.5厘米,足径6厘米,腹深3厘米盒2:高3.4厘米,短径6.4厘米,长径6.9厘米盒3:高2.4厘米,短径3.9厘米,长径4.8厘米年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通大学出土西安博物院藏银盒三件套,外层为“都管七个国”人物银盒,六瓣喇叭形,中层为鹦鹉纹海棠形圈足银盒,内层为海棠形龟纹小银盒,内装水晶珠两颗、褐色橄榄形玛瑙珠一颗。六瓣喇叭形银盒带高圈足,盒面中部錾刻一骑象人,周围有六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旁有“都管七个国”“昆仑王国”“将来”等题榜。盒外分六区,列六组人物,依次题“婆罗门国”、“土蕃国”“疏勒国”“高丽国”“白拓口国”“乌蛮人”。盒口錾刻十二生肖,且有题榜:“子时半夜、丑时鸡鸣、寅时平旦、卯时日出、辰时食时、巳时禺中、午时正中、未时日眷、申时哺时、酉时日入、戌时*昏、亥时人定。”都管七国六瓣银盒的来源和用途,有认为是南诏贡品,有认为是长安坊间制造的;用途有认为是佛教用品,也有认为是唐朝廷制作用于赏赐臣下。

第二单元罗衫叶叶绣重重——衣饰

唐代服饰特色鲜明,质地、款式、色彩、图案等丰富多样,官、士、农、工、商之服各得其宜。唐初服饰崇尚简约,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渐向奢侈豪华演进。男服严格遵循服色、配饰的等级制度,体现礼仪尊卑;女服从“小头鞋履窄衣裳”到“时世宽装束”,以着男装与胡服为时尚,呈现出一派花团锦簇、丰美华丽的盛世景象。瓣窠对鸟锦袜唐(-)锦高59厘米,宽28厘米中国丝绸博物馆藏该袜子仅剩一只,袜底已残缺,整只袜子都采用瓣窠对鸟纹锦制成,在瓣窠内有两只相对而立的鸟站在棕榈花台上,口里共同衔着一项链状物,下垂三串缀珠。瓣窠外装饰的立鸟图案与窠内相似。

第三单元齐纨鲁缟车班班——器用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制造业持续发展,海内富实,物产丰饶。纵横全国的交通网络遍布四方,水陆运道畅通无阻,各州府及四夷属国的物产、土贡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都城长安,百物齐备,精美绝伦,以供长安城中朝廷及官民的日用消费。齐纨、鲁缟、蜀锦、吴绫,邢窑白瓷、越窑青瓷、扬州铜镜,岭南的玳瑁、珊瑚、香药,西域的金银器、琉璃、珠宝等从四面八方汇集长安,以至于长安城的东西两市,店肆林立,百货盈集。金背瑞兽葡萄镜直径19.7厘米年西安市灞桥区马家沟村出土西安博物院藏八出葵花形,镜背贴一金壳,瑞兽葡萄镜是唐代最具特色的新镜类,是将中国传统的瑞兽纹饰与西方传入的葡萄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活泼、开放、富于变化和具有神秘色彩的装饰图案。此面金壳镜胎体厚重,金壳质细光滑,制作精致,殊为罕见珍贵。《妙法莲华经》纸本墨笔纵25厘米横.2厘米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移交西安博物院藏这部《法华经》系唐人写经卷《妙法莲华经》第八卷,横幅楷书二百九十四行,左有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七日徐锡祺和汪宗翰阅览及印章。*麻纸,卷轴装。从敦煌藏经洞开启到1年间,早期敦煌文献流散各处。其中有一批流散到陕西,现在西安博物院的藏卷共有15种,超过厘米的长卷有8种。《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比喻生动,教义圆满。该部经书有四十多种梵文版本,共有汉译本三种,其中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上下滚动查看药师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四十一》(局部)药师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四十一》(局部)日本奈良后期(8世纪后半期)纸本墨笔长厘米,宽27.2厘米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藏该卷《大般若经》卷首钤有“药师寺”朱文印两方,并有“药师寺金堂”黑印押纳,原为药师寺旧藏。药师寺乃皇家寺院,为奈良时期南都七大寺之一,原藏有总数卷的《大般若经》,由宫立专属写经所抄写而成。因《大般若经》传为奈良时期重要的抄经人、书家“朝野鱼养”所书,亦称作“鱼养经”。此件作品长厘米,计用纸20张,完整度高,书写精湛,堪称奈良时期写经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盛唐时期对外的文化影响力。

第四单元八珍玉食在长安——饮食

唐代长安的饮食生活花样繁多,域内外名品菜肴尽汇于此。品种多样,市场供应便利,馒头、馄饨、饺子、包子、点心等都已出现。长安城内外,食肆林立,酒馔丰溢,同时茶道渐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及至现在,海外各处唐人街的饮食店中,冠之唐名的菜品、点心乃至名目繁多的仿唐食品比比皆是,影响深远。白釉竹编四系罐高32.1厘米,口径10.7厘米,腹径26.5厘米,底径12.2厘米年西安市长安区凤栖原出土西安博物院藏此罐造型浑圆饱满,从胎釉及造型来看,应属于典型的唐代邢窑白瓷。因器表有裂棱,故当时以竹篾拧成竹索将其缠绕加固。瓷质的四系罐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中期,隋代四系罐中以青瓷居多,腹部常有一周凸棱,唐初四系罐的四系为止较隋代低。该罐出土时保存完好。折枝团花纹鎏金银渣斗通高9.8厘米,口径14.6厘米年西安市灞桥区新筑乡枣园村出土西安博物院藏分上、下两部分,以细颈与腹部相连,盘口上錾三重纹饰:壶口饰八瓣莲花;第二重为四株扁圆形的并蒂花,其上饰三角折枝花及萱草各一枝,花茎盘绕,形成繁缛团花;第三重为一周变相仰莲瓣,錾花部位均鎏金。通体锤成型,制作匀称,为唐代金银器中的精品。如置于餐桌,专用于盛载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用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

第五单元春风细雨走马去——出行

唐代全国各地通往长安的官街驿路四通八达,长安城区道路系统则更为完备。朝廷出行的仪仗队伍、狩猎归来的皇室贵族、络绎入城的西域商队、入朝觐见的外国使臣、逾海而至的留学僧侣,络绎不绝地穿梭往来于长安城中。二月早春之际,城中仕女纷纷骑马驾车郊外踏青;“帝城欲春暮,喧喧车马渡”,牡丹盛开时节,长安城内馨香满路,大户小家纷纷相随,游赏买花;上巳、寒食、清明、重阳之时,大街上更是熙熙攘攘、车马拥塞,热闹非凡。三彩诞马通高59厘米,长62.5厘米年西安市雁塔区延兴门村唐康文通墓出土西安博物院藏马的色彩及鬃毛、马饰等局部刻画简单,这种膘肥体壮但无鞍无缰的放养马匹造型,体现了唐代自由不羁的社会风尚,再现了唐马的鲜活生命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宋时称这种不施鞍辔的马匹为“诞马”,主要作为仪仗、卤簿中的备用马。

第六单元千歌万舞不可数——娱乐

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为长安人的娱乐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开放的社会风气及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促进了长安乐舞、杂技、竞技等“散乐百戏”的创新发展,长安人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音乐、舞蹈、游戏、杂技、击鞠、蹴鞠、博弈等异彩纷呈。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发达畅通,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娱乐活动互鉴相融,域外的乐舞竞技传入中原,为长安人多元化的休闲生活提供了诸多选择。三彩骑骆驼奏乐俑通高50.1厘米,长40.5厘米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唐墓出土西安博物院藏骆驼形体高大,双目圆睁,昂首嘶鸣,尾上卷,四腿立于方形托板上。背上垫有一椭圆形毡,毡四周有打褶花边。双峰间侧坐一胡人,左腿搭在右腿之上。胡人深目高鼻,络腮胡,目视前方,头戴幞头,身着窄袖翻领长袍,腰间系带,右手抬起,左手握拳作持物状,胸前挂一拍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