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故宫新事他们的严谨认真视如生命,来 [复制链接]

1#

作者/孤城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去北京故宫博物院看看。它的辉煌,它的气势,它的威严,都令我心驰神往。

由于种中原因,我终究没能去成北京,但一部纪录片,《故宫心事》却满足了我的好奇心。看完纪录片《故宫新事》里的第4集《养心殿的故事》,更是令我感动不已,收获满满。

这部纪录片首集拍摄于年,首播于年。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在豆瓣评分高达9.0分。

人们之所以喜欢古物,也许是因为古物有灵,也许是因为稀缺。

但故宫博物馆里面的上千件文物,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代代能工巧匠们和文物工作者们的精心保护与细心维护。

他们那种对古物的敬畏之心,珍惜之情,令人震撼。

古建筑的修缮动工往往来之不易。养心殿在修缮动工前,就已经经历了近两年的前期勘测、病害问诊、以及反复的修复试验。

01琉璃瓦的修缮

不管哪一种文物保护起来,工序都会非常的繁琐。

比如琉璃瓦,工匠们不仅要将覆于屋顶之上的琉璃瓦,逐片逐垄的揭开,在施工之前,故宫殿的老师们,便已在养心殿梁架内,安置了现代化的实时监测设备,以获得精准的数据,确保修缮施工,对养心殿木结构,能一直保持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

其次,在施工期间,工程管理处的老师们还需要每天驻守现场,以实施对修缮方案进行动态化调整。

再次,怀着对古物的敬畏,故宫老师们的每一次扰动都格外谨慎,即便对数以万计的琉璃瓦,博物院工作者也都逐一标注编码,记录方位,以确保每一块瓦件,在修缮后能准确无误的归位。

此外,除了基本的尺寸,工程管理处的老师还拓印、记录下,每一块带有款识的瓦件。目前已经收入整理了,块之多,记载了多种不同样式的款识。

最后破损严重的瓦件,则需送到传统的手工瓦厂,进行手工打磨修复,绝不放弃一砖一瓦。

文物工作者们的细致入微,认真严谨,令人十分敬佩。

就像纪录片中说的那样,正是因为有世世代代的手工匠人,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坚守,养心殿的故事,才得以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续写,而每一份诚挚恒久的匠心,也都将留存在金瓦朱颜间。

02“木作”的修复

在此次工程中,“木作”的修缮工程更趋近于一次精打细算的修补。

首先,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都会优先选择修补、墩接,以更多的保留养心殿古建筑原有的历史信息。

其次,为了在传统意义的基础上,实现更为精准的修缮,工程管理处的老师,还借助了现代化的微创检测设备,对几处糟朽的木柱,进行动工前的伤况分析。

再次,在细致的测量评估后,工匠师傅们会为每一处残缺,量身定制用于补全修复的构件,以实现对古建筑的最小干预。

照着最小干预原则,能修就尽最大努力进行修补,能留一根是一根,能留半根是半根,修补完之后继续使用。

正是文物工作者们这种认真、珍视的态度,才使得博物馆里,那么多的希奇古物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古建结构修复是治其根本,而文物的修复则相当于愈其神貌。

03点翠的修复

点翠,是中国传统首饰制作技艺,也是艺术造诣的巅峰代表之一。

点翠,常用在首饰,特别是宫廷的一些器物上。它的制作来源是一种叫“软脆”的羽毛,也就是翠鸟后背中间的亮蓝色部分羽毛。

故宫点翠工艺,也应用于挂屏等可移动文物之中。

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养心殿的点缀文物,都有不同程度虫柱病害。

翠鸟作做为羽毛来源,目前数目很少。文保科技部的老师,为了不伤害翠鸟,在前期收集了各种鸟类(孔雀、鹦鹉等)自然脱落的羽毛,进行染色修复试验,以找到更适宜的修复方法。

为了治愈点缀的虫害,文保科技部的老师们,特意研究虫子的生长规律,查看它们是怎样把点翠蚕食掉的。

最后还要把环境控制好,避免修好了之后,过一段时间,虫子又开始吃点翠。

在此次研究性保护修缮中,研究保护、修复并行。

故宫的老师们还将不断尝试与探索,为养心殿的文物们,设计出更为科学的修复方法和更为适宜的贮存空间,为大众展示更多修复后的绝妙古物。

04纺织品的修复

养心殿作为皇帝的寝宫,作为清代帝后门的私人起居空间,他们遗留下来的的每一件物品,都弥足珍贵,及具考究价值。

位于养心殿的后殿,原状放置的炕毯破损大的地方,需用传统的针线方法,一针一线,斯条慢理的进行恢复。

而原状放置于养心殿的卧单,周边的璎珞流苏有很多的破损,纤维也已经老化了,用传统的针线法,可能会造成一些二次损伤,所以他们用令一种加固的方法,用水过滤器吸尘或者用刺绣吸尘法进行修复。

对于破水纹样的修复,文物工作者们也十分谨慎,即使有一毫厘的不确定性,他们也不会擅自填补。

这不仅仅是对文物的珍视,更是对养心殿历史的敬意。

养心殿的修缮工作,每一个步骤都被文博工作者们精打细算,细细考究,呵护倍至。

他们保护文物之心的认真严谨,甚至胜过于保护自己的生命。

就比如第1集里修缮养心殿时,一位师傅在梯子上拆卸文物的时候说到“我摔了可以,它可不行”。

文物记载了历史,也浸润了文博工作者们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他们对文物都有一份敬畏之心,并且相信这份敬畏之心可以通过全国各大博物馆展厅,传替到更多人的心中。

养心殿经历数代朝臣,从富丽堂皇到满目疮痍,再到现在的辉煌再现,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更迭,心衰荣辱,更是见证着祖国今天的日益强大,就像重新升起的太阳,光芒万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