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高分必备,文言文阅读复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告别援助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4/t5oft8k.html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复习考题大练习

1.《桃花源记》《追和陶渊明诗引》《桃花源诗》比较阅读;

2.《桃花源记》《夜入瞿唐峡》《徐霞客游记·游九鲤湖日记》比较阅读;

3.《小石潭记》《渔翁》《石涧记》比较阅读;

4.《小石潭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节选)比较阅读;

5.《核舟记》《记桃核念珠》比较阅读;

6.《核舟记》《独醒杂志》比较阅读;

7.《北冥有鱼》《龙赋》比较阅读;

8.《北冥有鱼》《大瓠之种》比较阅读;

9.《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钓于濮水》比较阅读;

10.《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相梁》比较阅读;

11.《虽有嘉肴》《礼记·学记》比较阅读;

12.《虽有嘉肴》《与友人书》比较阅读;

13.《大道之行也》《杨氏入山》《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14.《大道之行也》《礼记·礼运》比较阅读;

15.《岁暮归南山》《马说》《容斋随笔·燕昭汉光武之明》比较阅读;

16.《马说》《抱朴子》比较阅读;

一.小语在学习《桃花源记》,后,想对陶渊明及其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于是搜集了相关资料,做读书笔记。请阅读小语搜集的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①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②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③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节选自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

注释:①罗浮:罗浮山。②癯:瘦。③黾(mǐn)勉:尽力,努力。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诗》)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①

(宋)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②。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注释:①公元年,宋神宗元年,是年春,徐州大旱,时任太守的苏轼,率众赴城东二十里,在石潭举行求雨仪式。得雨之后,复率吏民往石潭谢雨。②睢盱,亦作“睢于”,喜悦貌。

1.解释材料中的加点字。

①具答之

②乃不知有汉

③书来告曰

④今将集而并录之

2.请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4.小语阅读了材料后,发现苏轼对陶渊明十分佩服,请从材料二中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深服渊明”的原因有哪些?

5.小语读到材料二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一句时,颇有感悟,觉得陶渊明的文也是如此。请结合材料一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谈谈对苏轼这句评价的理解。

6.苏轼说“自谓不甚愧渊明。”请结合材料三、四,分析苏轼的这首《浣溪沙》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的异同之处。

7.小语在整理这几则材料的时候做了读书笔记,但出现了一些错误,请选出下列笔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B.《桃花源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富于小说色彩;《桃花源诗》是五言古诗,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

C.从苏辙的《追和陶渊明诗引》中可以看出,苏轼纵使生活困顿,也醉心写文章,不失大家风范。

D.苏轼《浣溪沙》中“照日深红暖见鱼”一句中的“深”字用字准确精炼,为幽深之意,体现了环境清幽的特点。

1.①详细。②竟然。③写信。④并且。

2.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3.只喜欢写诗,思想深刻而文辞华美,不带有老年人的衰颓之气。

4.一是认为陶渊明的诗水平高,二是赞扬陶渊明的为人,三是表示自己要学习陶渊明。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写出了桃花源人对外面世界变化的惊讶与叹惋,他们为世人生活的艰难而叹惋,为世人不能免除于祸乱而叹惋。他们“叹惋”的情感正与苏轼“深服渊明”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们和睦相处的社会中。

6.相同:都写了一个宁静美好的世界。《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描绘了那里美丽的风光和那里的人们生活幸福美满。《浣溪沙》描绘了雨后农村的自然景物和百姓欢迎太守的场景,表现了农村的宁静和谐美好。

不同:《桃花源诗》侧重写桃源社会的劳动生活和自然景色,表现了理想社会的情况。《浣溪沙》侧重写人,表现了百姓对太守的喜爱。7.B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具:详细。

②句意: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乃:竟然。

③句意:子瞻来信告诉我说。书:写信,名词作动词。

④句意: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并:并且。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

句意: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东坡先生”是主语,“谪居”是谓语,“儋耳”是宾语。因此“东坡先生谪居儋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在“耳”后断开第一处;“置家罗浮之下”的主语还是“东坡先生”,“置”是谓语,“家”是宾语,“罗浮之下”是补语,在“下”后面断开第二处;“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的主语依旧还是“东坡先生”,所以此句是由“东坡先生”做主语的三个分句。

故断句为: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以下重点词语:

独:只;精深华妙:思想深刻而文辞华美;之:的。

4.本题考查文言内容的概括。

苏轼喜欢陶渊明的诗,认为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便是曹操、刘备、鲍叔牙、谢安、李白、杜甫等人都比不上陶渊明的诗。苏轼本身没有特别的嗜好,但独喜欢作诗,而陶渊明的诗作精深华妙,没有老气横秋的感觉。苏轼认为陶渊明的为人值得他学习,因为陶渊明在临终前告诉他的儿子们,他年轻时因为家境贫寒,四处漂泊,性格刚直,容易与世人发生冲突,因此选择辞官,让他的儿子们从小就能免受饥饿和寒冷。苏轼认为他自身也有类似的问题,因此对陶渊明的选择深表敬意,并希望自己在晚年能向陶渊明学习。所以,苏轼之所以“深服渊明”,是因为他喜欢陶渊明的诗作,认为陶渊明的诗作质量上乘,而且陶渊明的为人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对苏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在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句话描绘了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渔人描述的外界后的反应。他们对于外界的变迁和历史的延续一无所知,对于渔人所述的种种事物感到惊讶和惋惜。这种反应体现了他们对世外桃源的单纯与外界变化的陌生。在中,苏轼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来形容陶渊明的诗歌,这里的“质”指的是陶渊明诗歌内容的质朴无华,“绮”则是指其诗歌语言的华丽和精致;“癯”指的是陶渊明生活的简朴,“腴”则是指他在文学上的丰富成就。苏轼认为陶渊明的诗歌虽然表面看起来简朴,但实际上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美感,就像桃花源中的人们虽然生活简朴,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惊叹。结合这两点,我们可以理解为苏轼认为陶渊明的作品和他所描述的桃花源一样,外在看起来简单、质朴,但内在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种内外反差使得陶渊明的作品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在阅读后产生深刻的感悟和共鸣。

6.本题考查文言内容的理解能力。

的《桃花源诗》介绍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这首词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首句写到潭鱼,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与大旱时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三句转笔写人。儿童黄发,老人白首,故称“黄童白叟”,这是聚观谢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从童叟之乐见出众人之乐,也寄寓了作者“乐人之乐”的情怀。接着,下片写谢雨的盛会,打破了林潭的寂静。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了。而喜庆的鼓声却招来了顽皮的“猿猱”。“虽未惯”与“不须呼”相映成趣,两种情态,各各逼真。颇有助于表现和平熙乐的气氛。山村的老人纯朴木讷,初见知州不免有几分“未惯”,孩童则活泼好动,听到祭神仪式开始的鼓声,则争先恐后,若类皮猿之“不欢呼”。他们回家必得要兴奋地追说一天的见闻,说给那些未能目睹盛况的“采桑姑”们了。“归来说与采桑姑”,这节外生枝一笔,妙趣横生。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因此,相同点:《桃花源记》和《浣溪沙》都写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桃花源记》描绘了风景的美丽以及在那里生活的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浣溪沙》描绘了雨后农村的自然景物和百姓欢迎太守的场景,表现了农村的宁静和谐美好。体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桃花源诗》侧重写桃源社会的劳动生活和自然景色,表现了理想社会的情况。《浣溪沙》侧重写人,表现了百姓对太守的喜爱。

7.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

A.“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说法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实际上表现的是桃花源人对外界来人的警惕和不愿意外界打扰他们平静生活的态度,并不是谦逊或不喜张扬的品质。

C.“苏轼纵使生活困顿,也醉心写文章,不失大家风范”说法错误。描述的是苏轼在贬谪儋耳时的生活状态,并没有提到他的生活困顿。

D.“为幽深之意,体现了环境清幽的特点”说法错误。“深”字并不是指的“幽深”,而是形容阳光的深红色,温暖而见鱼儿游动,与环境的清幽无关。

故选B。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记下这事。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二.阅读下面的三篇文章,完成各题

夜入瞿唐峡①

白居易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②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③堆。

[注释]①元和十四年三月,贬谪四年后的白居易由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过三峡,因夜入瞿塘峡而作此诗。②稔(rěn):纤夫拉船用的竹纤。③滟滪(yànyù)堆:在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口中,此地狭罕水急,航路最为险恶。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①北复有一磴②。可转上山。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余意上跻③必奇境,遂趋石磴道。芳叔与奴辈惮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④。既而愈上愈高,杳无所极,烈日铄铄烁烁,余亦自苦倦矣。数里,跻岭头,以为绝顶也;转而西,山之上高峰复有倍此者。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畴⑤荡荡,正似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不复知在万峰顶上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九鲤湖日记》,有删改)

①坳:山间的平地。②磴:石阶。③跻:攀登。④励:振奋。⑤畴:田地。

8.甲诗的颔联如何写出瞿塘峡的“险”的?请从修辞角度简要分析。

9.白居易的诗“语浅而情深,言短而味长”,“欲识愁多少”一句中的“愁”包含了哪两层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落英缤纷②渔人甚异之

③遂趋石磴道④既而愈上愈高

1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

1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

13.联系下面两句话,简要分析《游九鲤湖日记》与《桃花源记》中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芳叔与奴辈惮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

8.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两岸陡壁比作一对合拢的屏风,把中间仅留的一线天空比作一匹白绸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瞿塘峡的高峻陡峭。表达了作者感叹瞿塘峡奇险,抒发了夜行险地的内心的哀愁。

9.既包含诗人身涉险途,又遇逆风惊浪,前途命运难以预卜之愁,也暗指诗人仕途坎坷不顺,心中郁结的无限愁绪。

10.繁多的样子对……感到诧异于是,就不久,一会儿

11.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

12.①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②这时山岭深邃、太阳酷热,路上没有一个行人,迷茫地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13.《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本文表达了徐霞客对攀登绝顶、领略奇特风光的热切追求。

8.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根据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颔联“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这句话意思为:两岸陡壁好似一对合拢的屏风,中间仅留的一线天空犹如一匹白绸子。可知,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两岸陡壁比作一对合拢的屏风,把中间仅留的一线天空比作一匹白绸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瞿塘峡高峻陡峭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瞿塘峡奇险景色的感叹,而这样危险的夜晚,作者仍需前行,增添了内心的哀愁之情。

9.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两层含义,一是作者遭遇贬谪的忧愁,二是作者人生无奈的忧愁。将要出峡口时,诗人忽然看见了滟预堆,由于是枯水期,水位降低,它高高地耸立在江心。诗人不由得想起自己由于写诗揭露权贵,得罪了当权者,政治上倍受打击,屡遭贬斥的经历,联想起这仕途的“险”与宦游的“难”,他感慨了,那累积起的忧愁,怎能不比滟预堆更高呢?诗人把瞿塘峡的“险”与行船的“难”,更进一步推广到人生中赋予那“险”与“难”以更深刻的社会的内涵,为全诗找到了牢固的落脚点。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缤纷:繁多的样子;

②句意: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对……感到诧异;

③句意:于是从石阶道走。遂:于是,就;

④句意:不久就越登越高。既而:不久,一会儿。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句意为:又(走了)二里路,一条小路往西伸向山坳,北边又有一条石阶。分析句意可知,“又二里”交代距离。“一侧径西向坳”交代又走了二里后看到的山坳。因此断句为: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

1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平旷:平坦宽广;俨然: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样子;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丽的池塘;属:类。

②时:这时;山深:山岭深邃;日酷:太阳酷热;路绝人行:路上没有一个行人;迷:迷茫;不知所往: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1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鉴赏。题干要求联系两句话分析《游九鲤湖日记》与《桃花源记》中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第(1)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意思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2)句“芳叔与奴辈惮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意思为:芳叔和仆人害怕登高,都认为走错了。不久,路渐渐狭窄,他们更以为走错了,我却越走越振奋。可知,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攀登绝顶、领略山顶奇异风光的热切追求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参考译文:

六月初八,我们从莆郡西门出发,往西北行进五里,攀登山岭,走了四十里,到莒溪,一路上上下下翻了不止数座山岭。又走二里,一条小路往西伸向山坳,北边又有一条石阶道,可以绕上山。这时山岭深邃、太阳酷热,路上没有人走,(我们)辨不清前行的方向。我估计九鲤湖的水顺着九条瀑布流下,往上攀登一定有奇境,于是从石阶道走。芳叔和仆人害怕登高,都认为走错了。不久,路渐渐狭窄,他们更以为走错了,我却越走越振奋。很快就愈登愈高,路深远得没有尽头,烈日炎炎,我自己也劳累疲倦了。又走了数里,登上岭头,以为是最高峰;折转向西走,山上还有高过此岭一倍的山峰。沿着山岭来回曲折行走,走了三里,平坦的田地开阔宽广,正好像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一样,不再知道是在万座山峰顶上啊。

三.小景通过阅读了解到,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写了很多诗文,小景从中选了两则和《小石潭记》放在一起,与同学们开展以“柳宗元与永州”为主题的古诗文联读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①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②云相逐。

①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②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①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③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④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⑤耶?

(选自《石涧记》)

①亘(gèn)石:接连不断的石头。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揭(qì):把衣服拎起来。跣(xiǎn):光着脚。④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⑤践履:本为足踏地之意,此指足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14.甲诗第四句中的“绿”字极妙,请赏析。

15.阅读乙文,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6.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提示完成下面探究表

14.“绿”为变绿的意思,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在诗句中指使山水变绿。一个“绿”字不仅呈现出山水明丽的色彩,而且化静为动,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之美。

15.已经;架桥;大约;③

16.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17.(1)水流(的纹理)像织物上的花纹,(泉水的)响声像是弹奏的琴声。

(2)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18.游踪响若操琴情感(答到“情感”二字即可)

14.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解答时先分析词语本义,再结合语境分析用法和文中意,最后点明表达效果即可。“绿”的本义是形容颜色的形容词,结合诗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意思: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可知“绿”的文中意指的是使山水变绿,因而这一“绿”字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柳宗元借声响的骤起,不仅赋之以动态,而且赋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因而化静景为动静,给人一种动态感。

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石渠之事既穷”句意: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根据课内迁移法,“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句意: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既:已经;

(2)“民又桥焉”句意: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根据词类活用的方法,“眈眈相向,狼不敢前”句意: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前:名词作动词,上前。此处“桥”也是词类活用,桥:名词作动词,架桥。

(3)“潭中鱼可百许头”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意: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根据古今异义的方法,妻子:今义: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古义:妻子儿女。“可”也是古今异义词,可:今义:可以;古义:大约。

(4)“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句意:你一定也是不能完全了解鱼的快乐的。根据字典查询法,全:完全、完备。故选③。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句句意:桥下的水流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边。“倍石渠三之一”是“其水之大”的进一步具体描述,“亘石为底”是独立完整的主谓句,“达于两涯”是宽度的描述。

故断句为: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1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1)句重点词:流:水流;文:纺织物的花纹;若:像;操:弹。

(2)句重点词: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1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根据乙文“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可知,作者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根据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坐潭上”可知,作者先是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接着往下看见一个小潭,然后又是坐在小石潭边上。据此可概述出要素一:根据游踪记述游览见闻;乙文“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的意思是: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将水面比作布面,写出了水面的平静;将水流比作纺织的花纹,写出了水波纹的好看;将流水的声音比作是弹琴声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所以横线上应该填“响若操琴”;根据提示“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其寄寓的复杂情感”可推出要素三:写景同时,寄寓“情感”。

参考译文:

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桥下的水流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边。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脚涉水而过,折断竹箭,扫除陈叶,除去腐朽的树木,清出一块可排放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都在交椅的下面了;而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了。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百六十》)

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遭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īn)厄:指道路艰险。⑦蕴:积聚。

19.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1.语段(一)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22.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中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19.大约②离开

20.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1.①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②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

22.①参与王树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②被贬之地荒远。③小石潭环境凄清。

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②句意:恰巧在位时间不长。会:恰巧,适逢。故选②。

③句意: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去:离开。

2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时隐时现。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结合第一段“全石以为底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可知,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

结合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知,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

结合第二段“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可知,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结合“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可知,参与王树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

结合“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可知,被贬之地荒远。

结合“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小石潭环境凄清。

参考译文: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执掌政权,(二人)尤其器重礼遇柳宗元,(并把)他和监察御史吕温一起秘密召入宫中,一起商讨国家革新大事。王叔文想重用他,但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便失败了,柳宗元等参与改革的七个人全都被贬。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遭遇贬逐后,又经历蛮地瘴疠之苦,身处崎岖遒路阻塞的环境,内心积聚了文人的抑郁悲愤之情,所以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文章中。他写了十多篇文章,读过的人都为之凄婉感伤。

五.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核舟记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⑧,而神情成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节选自《记桃核念珠》)

①课经:读经。②龛:佛塔。③趺(fū)坐: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④袒跣(xiǎn):袒胸赤足。⑤奁(lián):盒子。⑥狻猊(suānní):传说中的一种猛兽。⑦梵相:罗汉的样子。⑧絺褐:(chīhè)麻布短衣。

2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因势象形()(2)八分有奇()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苏、黄共阅一手卷。

25.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6.从全文来看,《核舟记》中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7.与第③段划线句都运用了什么相同的写法?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说明其作用。

23.模拟零数,余数

24.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25.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6.示例:①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多;②雕刻得细腻逼真,情态毕备。

27.示例:都用了细节描写。如文中“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而神情成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一句,用细节描写,表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象,模拟。

(2)句意:八分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2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阅,看,欣赏。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5.考查断句。句意: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是鲁直的两个动作,中间应断形。“如有所语”是作者得出的推论。故断句为: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6.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②段中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和末段中的“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可得: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多。

根据第③段中的“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可得:雕刻得细腻逼真,情态毕备。

27.考查比较阅读。文本中的“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是一处细节描写,描写了念珠的每一粒珠子都清晰可辨别。材料中的“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而神情成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也是一处细节描写。突出了各位罗汉情态不同,生动逼真。所以两文都运用了细节描写为表现了雕刻者的技艺精湛。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得到一百零八枚念珠,(都是)用山核桃做成的,(核桃)圆得就像小樱桃一样,一枚念珠上刻着罗汉三四尊,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诵经的,有拄着禅杖的,有在佛龛中入定的,有在树荫下盘坐着说法的,有(几个人)环坐而指天话地讨论(佛法)的,有坦胸曲拳的,有前趋后顾的。合计来看,一共有五百种。(这些刻画里)蒲团,竹笠,茶盒,挑东西的木杖,(化缘用的)瓶钵,经卷等等物件都有,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之类动物在中间错杂交坐。乍一看去,不很清楚,(但是)窗明几净;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却发现)所刻画的罗汉,仅仅就像一颗粟米大小,而佛像很古奥,有的禅衣上织绣着绮丽的纹饰,有的穿着褐色的袈裟,而且(罗汉的)神情风度,在松柏岩石之间,都非常潇洒,(这真)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的极致了啊!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

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独醒杂志》

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28.“记”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地展现了“大苏泛赤壁”的文学故事。

B.《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的美好,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抒发了作者时光飞逝的感慨。

C.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凄清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29.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佛印绝类弥勒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3)令怪之

30.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爱”常用的义项有:①喜爱;②同情,怜悯;③爱惜。“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3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艺术品的精妙之处。

28.B29.(1)极(2)同“屈”,弯曲(3)认为……奇怪

30.(1)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各自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2)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31.甲文段刻画人物细腻逼真,情态毕备,且人物形态各不相同,富有诗情画意。例如苏轼“左手抚鲁直背”,表示亲密,黄鲁直“如有所语”,对苏轼所言心有所悟;而佛印是僧人,放浪不羁,洒脱不群。连细微的珠子都刻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

乙文段通过写猫的反应,表现画作的精美。如:县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2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B.《桃花源记》作者借这个虚幻的世外桃源,在表达自己社会理想的同时,也表达自己对于黑暗现实的强烈批判。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且以此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并非“抒发了作者时光飞逝的感慨”;

故选B。

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佛印极像弥勒佛。绝:极。

(2)句意: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诎:同“屈”,弯曲。

(3)句意:县令认为这件事很奇怪。怪:认为……奇怪。

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其:他们;比:靠;隐:隐蔽;

(2)初:起初;漫:随便;于:在。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甲文描写了核舟的精妙绝伦。重点描写核舟上的人,一个个都细腻逼真,情态毕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描绘核舟的构造,有字、景、人、物,所刻的东西多;“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动作描写细致,人物形态有别。“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表面了佛印的洒脱形象,不愧为世外高僧。“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连念珠的数目都可数清。这些都体现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根据乙文“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等语句可知,在县令拿着画着老鼠的画作时,猫就会扑抓这幅画。用猫对画中老鼠的反应衬托出画作上的老鼠画得形象逼真。连猫都认为它是真的老鼠,可见画中的老鼠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作者没有直接说作画技艺高超(画的逼真),而是借助猫的错觉来展现的,运用了烘托(衬托、侧面描写)的手法。

参考译文:

有一文士喜欢绘画,作一幅鼠画,将它进献给县令。县令起初不懂得珍爱,随随便便地将它挂在墙上。早上经过那面墙,画轴总是坠落在地,多次挂好又多次坠落。县令认为这件事很奇怪,天色刚亮便探寻究竟,(发现)画轴落地,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他)举起画轴,(那猫)便冲撞着扑向画(中的老鼠)。用(这幅画)试验其它的猫,没有不这样的,由此才知道这幅画画得多么逼真。

七.毕业纪念活动要求统一着装,为此向同学们征集文化衫设计方案,请你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龙之为物①,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

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王安石《龙赋》)

①为物:作为一种动物。②乡:指家乡居处。③与为类者:和龙灵性类似的人。

32.阅读文本一,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4.请你结合文本一的具体语句,对《庄子》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

35.九一班和九二班分别选取“鹏”和“龙”作为毕业文化衫的主体图案,请结合两个文本内容帮他们解说理由。

32.(1)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2)③

33.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盘旋飞翔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

34.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②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35.示例:九一班选择“鹏”作为图案,是因为“鹏”在《北冥有鱼》中象征着力量和自由。它振翅高飞,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这种无拘无束、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九一班同学们所追求的。他们希望像鹏鸟一样,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九二班选择“龙”作为图案,是因为龙在《龙赋》中被描述为能合能散,能弱能强,变化莫测的神奇生物。它代表着智慧和力量,也象征着吉祥和成功。九二班的同学们希望借助龙的形象,寓意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像龙一样,具备灵活应变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勇往直前,创造美好的未来。

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怒而飞”句意:奋起而飞。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2)“志怪者也”句意: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3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重点词语:击,拍打;抟,回旋而上,一作“搏”,拍;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34.本题考查文言文里写作手法分析。

由文本一里“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使鲲鹏的形象变得宏大无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由“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鲲鹏的非凡之处,同时也阐述了物皆有所待的道理;庄子在想象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将鲲鹏的形象作为自己追求自由的象征,通过描绘鲲鹏的飞翔,表达了自己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3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拓展运用。

“鹏”和“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形象,它们代表不同的精神内涵和形象。答题时可结合文本一中“鹏”勇往直前、志存高远、擅长借力等角度来分析;结合文本二中“龙”变化莫测、仁慈、明智、洞悉时机,代表智慧、力量、吉祥、成功等角度分析。

示例:九一班选择“鹏”做图案,是因为鹏有着远大的志向,不甘平凡,善于借助外界的力量,不断进取,它的这种精神值得称赞,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如果有它的这种精神,必然也能获得较大的成就。九二班选择“龙”做图案,是因为龙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象征,其具备洞察先机、明辨是非的能力,与九二班学生们追求知识、渴望智慧的精神高度契合。选择龙作为图案,既是对学生们智慧的赞美,也是对他们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的鞭策。

参考译文二:

据说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物,它能聚合祥云而来,也能瞬间散去,它能潜伏不显现,也能浮出让人看见,它能显得软弱也能显得强壮,它能变得很微小也能彰显出庞大。只是从来没有人看见过龙,所以不知道龙的仙乡在哪里;也因为龙灵动而不能畜养,所以跟牛羊不一样。龙能千变万化不可预测,龙能到处活动而又让人无法驯服,龙的本能特性可以到处出没伤害到人类,但是却从来没出现过伤害人类的事情,这也就是所说的仁慈。然而,这样神奇的龙是终究无法见到的,回答说:“和龙有着同样品性的人是经常可以见到的。”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大瓠[1]之种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2]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3]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4]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5]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6]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7]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8]也夫!”

(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1]瓠(hù):葫芦。[2]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3]实:容纳。[4]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5]掊(pǒu):打破,砸烂。[6]龟(jūn):同“皲”,皮肤受冻开裂。[7]洴澼(píngpì)絖(kuàng):漂洗丝绵。[8]有蓬之心:比喻不能通达,见识肤浅。

36.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7.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和它意思相同的一项。()

剖之以为瓢()

A.全石以为底B.以其境过清C.去以六月息者也D.策之不以其道

3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39.虚词不虚,亦能表情达意。参照示例,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作用。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亦”是“也”的意思,“则已”是“罢了”的意思,表示限止语气,“矣”加强语气,三个虚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对“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是一样有所限制”的肯定、感叹和无奈,从而体现庄子思想中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即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有其依靠的规则)的观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40.作家王蒙认为,庄子最大的特点是把深邃的思想变成了雄奇瑰丽的想象、寓言故事,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请根据王蒙观点,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谈谈你对《逍遥游》中体现的庄子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36.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37.A

38.(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反而担忧它大而无物可容呢?

39.“犹”是“还”的意思,“也”表肯定语气,“夫”表感叹语气,三个词连用,表达了庄子对惠子“见识浅陋狭隘”的感叹和讽刺。

40.甲乙两文均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想象鲲鹏的大,瓠的大,都极言其大,极尽夸张。两文都采用寓言故事说理:甲文写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需要借助风力,借此阐述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庄子认为都是“野马”“尘埃”等都“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无所凭依才是真正的自由;乙文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证明无用之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反映了庄子的无欲无求,随顺自然,才能得到真正解脱自在的思想追求。两文均出自《逍遥游》,很好地体现庄子作品特点:以充满雄奇瑰丽的想象的寓言故事来阐明其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给深奥的哲学思想赋予文学性和趣味性。

36.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句意为: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按照题干要求限断三处的要求,正确划分为: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7.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剖之以为瓢”意思是把它剖开做瓢,以:把。A.句意为: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把;B.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C.句意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以:凭借;D.句意为: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以:按照;故选A。

38.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2)句重点词语:今,现在;子,你;五石之瓠,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何,为什么;以为大樽,作为腰舟;浮乎江湖,浮游于江湖;忧,担忧;瓠落无所容,它大而无处可容纳。

39.考查学生对于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和文章感情进行分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句意为: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句中流露出作者的讽刺意味。“犹”有“还”之意,“也”“夫”分别表达的是肯定和感叹语气。结合以上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40.考查比较阅读能力以及对庄子思想艺术特点的掌握。庄子的思想主要有肯定自然,强调无为,追求精神和人格的绝对自由;艺术上表现为寓言为主,行文充满想象与夸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甲文出自《逍遥游》,庄子认识到人世间的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而《大瓠之中》反映了庄子的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自然,也必能得到真正解脱自在的不不求真人状态;反之惠施则是斤斤计较,锱铢必争,有太多欲望要求和外界与内心的束缚。两篇文章都以寓言为主,充满想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的追寻。根据以上分析进行作答。

乙: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九.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4%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