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诗词#《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是宋代词人张孝祥的作品。这首词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年)。隆兴元年(年),张浚领导的南宋北伐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溃败,主和派得势,将淮河前线边防撤尽,向金国遣使乞和。当时张孝祥任建康留守,既痛边备空虚,尤恨南宋王朝投降媚敌求和的可耻,在一次宴会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全词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格局阔大,声情激壮,为南宋初期爱国词中的名篇。
01原文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02注释
⑴六州歌头:词牌名。
⑵长淮:指淮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年)与金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此句即远望边界之意。
⑶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谓边备松弛。莽然,草木茂盛貌。
⑷“征尘暗”三句:意谓飞尘阴暗,寒风猛烈,边声悄然。此处暗示对敌人放弃抵抗。
⑸黯销凝:感伤出神之状。黯,精神颓丧貌。
⑹当年事:指靖康二年(年)中原沦陷的靖康之变。
⑺殆:似乎是。
⑻“洙泗上”三句:意谓连孔子故乡的礼乐之邦亦陷于敌手。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邢昺疏:“时子游为武城宰,意欲以礼乐化导于民,故弦歌。”膻(shān),腥臊气。
⑼毡乡:指金国。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
⑽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⑾区(ōu)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
⑿“名王”二句:写敌军威势。名王:此指故方将帅。宵猎:夜间打猎。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⒀埃蠹(dù):尘掩虫蛀。
⒁零:尽。
⒂渺神京:收复京更为渺茫。神京,指北宋都城汴京。
⒃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
⒄静烽燧(suì):边境上平静无战争。烽燧,即烽烟。
⒅“冠盖”三句: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驰鹜(wù):奔走忙碌,往来不绝。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
⒆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⒇填膺:塞满胸怀。
03译文
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丰茂的草木长得跟关塞一样高了。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沉痛。追想当年的中原沧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奏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时候,山坡上成群的牛羊下来,金兵设置的碉堡、哨所纵横交错。看金兵将领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受螨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听说留在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车驾重返故都。以上种种伤心刺目的情况,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04赏析
宋孝宗隆兴元年(),南宋伐金失败,主和派再度得势,急忙跟金通使求和。这时张孝祥在建康任留守,写下了这首慷慨悲壮的爱国词章。
上片主要描述沦陷区荒凉的景象和敌人骄横的举动。“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从淮河向远处眺望,丰茂的草木长得跟关塞一样高了。词从“长淮”开笔,含义深刻,感慨万千。因为金人早已侵占了中原,江淮成了当时南宋的前线。“万断”二字,表达了词人无限关怀祖国命运的悲痛心情。“关塞莽然平”,是望中所见到的总的印象,写明这是由于南宋撤掉两淮守备而导致河山破碎的伤心景象。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尘土飞扬,天色阴沉,寒风猛烈,边境静悄无声。“征尘”、“霜风”、“边声”,这些冷落萧条的景物,渲染出边境死一般的寂静气氛,渗透了作者极其沉痛的感情。
“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真使人黯然伤神!回想当年金兵入侵中原,大概是出于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挽救得了的。“黯销凝”三字,将极度痛苦的精神状态鲜明地描绘了出来。“追想”三句,表面看来似乎以唯心的观点来悲叹当年“靖康之乱”,实质上是以无可奈何时自我安慰的语气来表达极其愤怒的感情。怨恨徽、钦二帝昏庸腐朽,暗讥当时南宋统治者懦弱无能。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洙、泗二水流经的地域,本是孔子从事文化教育的地方,也被金兵的腥臊气玷污了。文明的土地惨遭敌人野蛮的践踏,怎能不叫人痛心呢?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隔着淮河就是毡帐聚集的金人驻地,黄昏时候,山坡上成群的牛羊下来,金兵设置的碉堡、哨所纵横交错。凡是热爱国土的人士,目睹此情此景,心情自然沉重。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夜晚,金兵的主将还大肆游猎,马队的火把将淮河照得通明透亮,奏起军乐,悲壮的声音响彻夜空,真使人动魄惊心。这四句写敌人嚣张的气焰和骄横的举动。行文中,可以想象得到作者那熊熊怒火在心中燃烧时不可遏抑的情景。
下片着重抒发对和议的愤慨、对中原父老的关切感情。“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想起我腰间的弓箭,鞘中的宝剑,白白地被灰尘积满,被虫子蛀蚀坏了,杀敌报国的志愿到底要到何时才能实现呢?一种急切渴望北伐抗金、奋勇杀敌地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时光容易流逝,空有报国壮怀。美好的年华快要溜跑了,而祖国的旧都——汴京,却离我非常遥远。壮志难伸、时不我待的感情波澜起伏跌宕于诗行之中。
正当国家危急、迫切需要志士抗金之际,诗人为什么发出这种“心徒壮”、“竟何成”的感叹呢?
原因是:“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南宋朝廷正执行怀柔政策,来缓和跟金国的敌对矛盾,边塞上报警的烟火静止下来了,武装冲突也暂时停止了。在这里,诗人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以委婉的语气,嘲讽当时朝廷向金求和、投降的行为。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那些礼服堂皇、车马煊赫的南宋使臣,一批批为苟安求和而往返奔走,怎么有脸见人呢?寥寥九字,充分写出了主和派丧权辱国的肮脏行经。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我听说中原沦陷区的父老,常常眼巴巴的向南远眺,盼望宋朝皇帝坐着华丽而又庄严的车驾重返故都。前面写所见,这里写所闻,衔接紧凑、自然。这两句通过富有爱国深情的细节描写,充分表达了词人渴望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由衷愿望。
最后以直陈胸臆的手法结束全词:“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以上种种伤心刺目的情况,使来到淮河边上的行人耳闻目睹,无不感到义愤填胸,泪如倾盆大雨。这里以淋漓痛快的笔墨,尽情地倾吐了对饱经忧患的祖国的无限的热爱、对投降误国的主和派无比憎恨的感情。这种“忠愤”,正是当时广大人民爱国思想感情的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