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涛于花鸟画用功最勤,其小写意花鸟画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万卉同春,百鸟争荣”的景象,为当代花鸟画开创一个新的领域。
王雪涛(-)
先生曾师从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继承宋、元、明、清以降诸家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擅长小写意花鸟,尤工草虫。他擅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
王雪涛松涛秋趣
用灵巧多变的笔墨,色墨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画面充满律动感。先生还以自我心灵对自然界的独特感受,准确把握动态中的花鸟,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
此幅作品《松涛秋趣》创作于辛未(年),正是王雪涛作品的转型时期。渐渐的从王梦白的画风中走出来,进入到宋元明清诸家的轨道上。但可以肯定地说,王雪涛的画风中一直有着王梦白的影子。
王雪涛(-)松涛秋趣
镜芯纸本设色辛巳(年)作
×.5cm.
《银座风韵——银座美术馆馆藏作品集》第页,山东美术出版社,年。
1.原山东银座集团旧藏
2.年9月经王雪涛纪念馆馆长,王雪涛弟子徐健老师鉴定为真迹
3.附王雪涛弟子徐健老师点评视频
年王雪涛(19岁)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正式成为王梦白(34岁)的学生,两人师生关系确立。年王雪涛拜师齐白石,奉师命改名雪涛。毋庸置疑,王梦白具有革新的艺术实践直接影响了王雪涛的艺术风格,可谓一脉相承。
此幅作品出版物
王梦白曾经说:“从我学者逾百人,得余衣钵者仅雪涛一人耳”。我们会发现王雪涛无论从早期的作品的绘画题材、技法表现、笔墨章法、气息格调的一致性,到后期创新发展作品的延续性来看,皆脱胎于这种师承关系,可以说引导他一生的创作实践。
王雪涛(-)松涛秋趣(局部)
画面之中,野花争艳,鸲鹆相呼,翠鸟欢唱,一派春意融融的喜人景象。整个画面构思精巧,形似神肖,清新秀丽,极富笔墨情趣。此幅作品给我们展示出了,王雪涛在小写意花鸟画上一鸣惊人的艺术成就,真正确立了他在近代画坛花鸟画上的地位。
王雪涛(-)松涛秋趣(局部)
画中禽鸟的翎毛则随手而至,即遵循鸟类的基本形态特征,又不拘于自然,能自出机枢、独运匠心。禽鸟飞、鸣、食、宿之动态了然于胸,造型严谨,用笔松动,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刻画眼睛,即增强鸟类的动势,更加突出了鸟的精神气质,使笔下之形象总能传情脉脉。
王雪涛(-)松涛秋趣(局部)
同时在画面构图上,他善于总结分析前人画面气势构成的经验,从庞杂繁复的传统画作中提炼归纳为:“主线、辅线、破线”,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清晰地理顺了构图的奥秘,并把诸如“纵横”“开合”“争让”等关系引申发展为“引、伸、堵、泻、回”五字法则,反对陈陈相因、泥古不化,使画面结构丰富灵活,整饬生动。
王雪涛(-)松涛秋趣(局部)
此幅《松涛秋趣》集多种花卉于一幅,疏密有致,主次分明,丝毫不觉满塞杂乱。又特重骨法用笔,笔锋犀利,刚柔相济,力避荒率随意、生涩狂怪,做到洗练精到、生辣浑厚、一任自然。
王雪涛(-)松涛秋趣(局部)
更加重要的是他提出“在形似之间求其神似”的理论,这是在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不似而似”主张上发展而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恰如“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幻化转变,达其“取象不惑”的大化之境,最终获得浑然天成的画面效果,体现他独特的审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