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些故事教会我们的道理,你都懂吗 [复制链接]

1#

《凿井得一人》

战国时期,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因为家中没有井,必须派人到河边去打水,所以经常要有一个劳动力外出。后来,家中打了一口井,那人便告诉别人说:“家里打井后,就等于多了一个人。”这话传开后,有人误以为丁家真的在挖井时挖出了一个人,于是宋国上下都在传扬这个消息,甚至国君也听说了。

国君派人去询问丁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丁家才解释说:“我们的意思是,有了井以后,家里就节省了一个劳动力的外出时间,这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劳动力,并不是说在打井时真的挖出一个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听到或接触到信息时,我们需要学会辨别其真实性,避免以讹传讹。通过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可能并不可靠,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猫头鹰搬家》

西汉时期的刘向,在他的著作《说苑》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猫头鹰搬家的故事。猫头鹰遇到了斑鸠,斑鸠好奇地询问它的去向。猫头鹰回答说,它打算搬到东边去住。斑鸠进一步询问原因,猫头鹰坦言,因为西边的人们都不喜欢它的叫声,所以它想换个地方。然而,斑鸠却指出,如果猫头鹰不改变自己的叫声,那么即使搬到东边,那里的人们同样会因为它的叫声而不喜欢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该勇于正视并改正这些不足,这样才能真正地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狂泉》

南朝·沈约所著《宋书》中,曾记载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一个国家中,有一条名为“狂泉”的河流,凡饮此水者,无不发狂。唯有国君因饮井水而幸免。然而,因众人都已疯狂,反而认为国君的行为是病态。众人商议如何治疗国君的“怪病”,于是国君被捕,针药齐上。最终,国君不堪其扰,也取狂泉之水饮下,于是,众人皆疯狂,国中再无人能保持清醒。《赵人患鼠》

明·刘基所著《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赵国人的故事。这家人家深受老鼠之害,于是前往中山国借猫,中山人慷慨地赠予他们一只。

这只猫虽然擅长捕捉老鼠,却也嗜好捕食家鸡。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鼠被捉得干干净净,但家中的鸡也所剩无几。

赵人的儿子见状,认为这只猫成了家中的祸害,便建议父亲将其除掉。然而,父亲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家中的祸患源自老鼠的猖獗,而非没有鸡。老鼠偷食粮食、撕咬衣物、打穿墙壁、啃坏家具,若任其发展,他们将面临饥饿与寒冷的威胁,这无疑比失去鸡只更为严重。因此,他决定留下这只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我们需要权衡利弊,选择利重害轻的方案。正如古人所言:“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意味着在面临两种损害时,我们应选择伤害较小的一种;在面临两种利益时,则应选择利益更大的那种。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许金不酬》

在明·刘基所著的《郁离子》中,还记载了另一个故事——《许金不酬》。这个故事发生在济水南边,一个商人在此不慎落水,情急之下大喊救命。恰巧,一位渔人驾船经过,准备施以援手。然而,在渔人尚未抵达时,商人却改口称只愿给予十两银子作为酬谢。渔人感到困惑,指出商人先前曾承诺过一百两。但商人却振振有词,认为渔人所得已足够,无需再多。渔人无奈,只得离去。

数日后,商人再次渡河时,船只触石沉没。幸运的是,那位渔人恰巧在场。然而,当有人问及渔人是否愿意施救时,他却回答道:“这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结果,商人因此溺水身亡。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缺乏诚信者最终只会自食其果。《认真》

明·陆灼《艾子后语》

艾子外出郊游,带着两个弟子:通和执。当艾子口渴时,他派执到附近的村舍去讨些喝的。在田舍中,一位老者坐在门前读书,执上前恭敬地说明来意。

老者指着书上的一个“真”字问执:“你若能认出这个字,我便给你喝的。”执回答:“这是‘真’字。”然而,老者因此生气,并未给他喝的。执无奈,只好回去将此事告知艾子。

艾子听后,对执的死板表示不满,他觉得执缺乏变通。于是,艾子让通去试试。当通见到老者并同样被问及“真”字时,他回答:“这是由‘直’和‘八’两个字组成的。”老者听后非常高兴,立刻拿出家中酿造的上等酒给通。

艾子品尝后,对通赞赏不已,认为他既聪明又懂得变通。艾子感叹道:“如果执也能如此变通,那他也能品尝到这美味的酒了。”

这个故事引发我们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认真”与“变通”的平衡?何时应该坚持原则,何时又需要灵活处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兄弟争雁》

明·刘元卿《贤奕编》

曾有二人,目睹大雁腾飞,其中一人急取弓箭欲射之,边拉边言:“射下即煮而食之。”其弟在旁闻之,反驳道:“鹅宜煮,而雁宜烤。”由此,兄弟二人放下弓箭,争执不休。

为解纷争,他们请社伯仲裁。社伯提议将大雁平分,一半煮一半烤。二人虽稍显不满,但终究应允。然而,待他们返回原地寻雁时,大雁已远飞不见。

点评:在事情未成之前,我们应先明确目标与方向,而非急于享受成果。否则,可能会因小失大,错失良机。《按图索骥》

明·杨慎《艺林伐山》

伯乐在《相马经》中描绘千里马时,曾详细描述其特征:“额头高耸,双眼如铜钱般大而圆,蹄子硕大且端正。”然而,当伯乐的儿子依据此书寻找千里马时,却误将一只大癞蛤蟆当作了良马。他带回给父亲,声称找到了与书中描述相似的千里马,只是蹄子稍显不完美。伯乐见状,既好气又好笑,指出儿子所找的“千里马”只擅长跳跃,并不适合驾车。这一故事告诉我们,单纯的理论知识脱离实践是行不通的,只会闹出笑话。《翠鸟移巢》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翠鸟起初会选择将巢筑在高处,以避免可能的灾祸。然而,随着小鸟的孵化与成长,翠鸟对它们的喜爱日益加深,生怕它们从高处摔下受伤。因此,翠鸟逐渐将鸟巢移至低处,以便更近距离地守护小鸟。最终,这一过度的保护举措反而使得小翠鸟轻而易举地被人类捕捉。

点评:过分的溺爱往往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孩子们终究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因此,适当的放手与自我独立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