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知否里的女子冬天还用扇子,却不是为了取凉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确诊 http://m.39.net/news/a_5832166.html

少年常乐游

有没有人像我一样疑惑,为什么她们!大冬天的要扇扇子,你说夏天扇子不离手能够理解,冬天烧着暖炉手上却扇着扇子是不是很奇怪!

知否里的姑娘女子几乎人手一个。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她们往往会在说话的同时缓缓扇动手上的团扇。

一些小辈的女孩子,往往用来掩面遮羞。

我们明兰就不一样了,扇子在她这是用来助眠的。

当然还有卖弄风情的。

我们可以根据扇扇子的频率也能看出来每个人的心情,林小娘急躁的时候,扇扇子速度就特别快,而老太太心里有盘算的时候,扇子就扇得特别的悠闲。

总之就没有是在认真用来乘凉扇风的。

其实啊,扇子一开始的作用就不是用来扇风取凉的。它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

后来扇子也只是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才开始用来取凉。

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也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近现代的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清代的扇面画最为丰富,名家辈出,如石涛、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是画扇高手,因而此时的扇面画,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蔚然大观。折扇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分为杭扇、苏扇、宁扇等流派,它们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手法各有特色。杭扇与杭州的龙井茶、丝绸并称“杭城三绝”,有多种形式的制作,其中又以黑纸扇最为著名,它以柿汁涂扇面,色泽乌黑,经久耐用,既可消暑又可遮阳。

总之,一把好的扇子,就像如今一个名牌的包包,不但可以彰显持扇人身份,更能显示这个姑娘的审美,顺带装点姑娘不一样的风情。可谓是居家旅行必备之物,谁又能不喜欢一把精致的团扇呢?

在宋代的男女地位还是相对于比较平等的,作为普通老百姓的女孩们,可以上街玩耍。但是身为大家闺秀的姑娘们,就多有不便了。这样手持一把团扇就可在不必要的场合和时间,挡住自己的面容,不会被外人瞧了去。

在北宋时期,很多新娘嫁人是不用盖头,他们手持一把精美的团扇,遮住自己的面容。这种礼节名叫“却扇礼”。这种习俗起源于伏羲和女娲,当时发生了灾害,只剩下伏羲和女娲两个人。为了繁衍后代,两人就必须结婚。但是两人是兄妹,结婚会很尴尬。伏羲怕女娲不好意思,就编了一把草扇给女娲遮掩,于是后人就拿这一习俗以求子嗣绵延。

后来这个习俗到了唐朝,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唐朝的盛世文化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变得开放,先进起来,而女子在嫁人时,男子需要作出“却扇诗”来取悦自己的新娘。新娘被感动到,就会把手里的扇子拿下来,露出自己的脸。

在《知否》中,顾廷烨和明兰结婚时的习俗就跟现在“闹洞房”是差不多的。先是新郎被堵门,需要在门前发红包,作诗。等到明兰的“亲友团”满意后,才让顾廷烨进门。然后新郎新娘拜堂成亲,拜别了双方的父母。一直到把客人送走,顾廷烨回到卧室时,明兰才把扇子取了下来。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